□ 余敏辉
笔者认为,在安徽省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全面推进建设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如果仅从做好文旅品牌推广宣传来看,“黟县最徽州”这句广告语无疑是成功的,它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易懂易记、朗朗上口;更何况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特别是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来看,一定程度上说,“黟县最徽州”的表达具有其独到之处。
底气:黟县“一府六县”行政建置历史悠久
徽州建置沿革,从“秦并天下,置黟、歙二县,属鄣郡”开始算,到晋太康元年(280)命名“新安郡”,再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更名“歙州”,州治定在黟县,最后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名“徽州”,其“一府六县”行政区划,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几乎没有变化,徽州之名也从未更易,沿用时间长达八百年。可见,黟县和歙县一样,同为徽州之源,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体来说:
一是黟县始建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是徽州“一府六县”千年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世人以“古黟”相称,名不虚传。
二是黟县最初的辖域面积要远比现在大得多,“史书载以后的祁门县和黎阳县的一部分从黟县析出,黟县的范围大致包括今黟县全境(除个别地区)、祁门县的大部分地区,休宁县、婺源县的一部分地区。”相关史料还记载,“今天池州石台等地都曾为黟县辖地”。
三是《新安志》载:“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可见黟县因山而得名。且不说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连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就以徽州文化的丰茂葳蕤来说,它最大的滋养就是黄山,可以说没有黄山就没有徽州文化,“黄山是徽州文化生长发育的最大环境,是徽州文化的底色,是徽州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尽管“一府六县”的徽州已不复存在,但以徽州文化为魂魄和载体的徽州山水、人文、建筑、风俗仍活在当下。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盛赞:“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黟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可说是人类地球上一块具有神奇魅力的地理单元。
底色:黟县山水人文景观独具魅力
清朝婺源县学者江蕃说:“新安古以大好山水名,迩代以文献名。”这可以理解为,从雄奇壮丽的徽之黄山,到古色古香的徽州村落,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也可以理解为,徽州承载了明清以来徽商文化的辉煌,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铸就了超越地域的文化品牌。而在“一府六县”中,“若以行政县级为单位,综合自然人文历史地理各要素,黟县无疑是中国最美的县……”这也正如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洪永平所评价,“从山水与人文结合的角度看,黟县是目前保存保护水平和呈现状态在‘一府六县’里最好的,不是之一!既体现出祖先的智慧和理念,也代表了当下人们的理想和希望”。具体来说:
一是环境优美、生态绝佳。黟县自古别称“桃花源”,南唐许坚写有《入黟吟》,诗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作为一座藏在深山的小城,黟县宛如一个“天然盆景”,水系纵横,田陌周正,房舍栉比,桑麻稻菽,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粉黛村落,西递、宏村、南屏、屏山、碧山、关麓、秀里、塔川、卢村……中国古村落的一批代表作品集中在这里。还有,境内山川毓秀、田园相依,犹如一幅“拥湖光山色,享碧水云天”的画卷,森林覆盖率84.8%,饮用水源地、地表水和出境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先后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等,“中国天然氧吧”,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盛誉。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保存完整、系统、数量丰富。事实上,黟县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主要原因是黟县徽商在外创业、经商致富投资家乡建设,逐步建成了一大批富丽堂皇、精致秀雅的徽州文化建筑精品,成为徽派建筑的集中和重要代表地区。目前,境内保存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2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文保单位23处,县级文保单位57处;拥有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81项,完整保存大量明清民居、祠堂、牌坊等古建筑,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相辉映,享有“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等美誉。
三是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从古至今,黟县涌现出众多官宦、文人和富商,包括南宋学士汪勃、清代太守黄元治、清代大书画家奚冈、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民国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现代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徽商代表吴翥和程燮卿、澳星发射研制专家李晓娟等;同时不乏富有创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清末“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的创始人张小泉、“余香石笛”创始人余香、“祁门红茶”创始人之一余干臣、“徽州篆刻黟山派”创始人黄士陵等。此外,黟县为近代皖南红色文化中心地,英豪辈出,诞生了汪希直、韩锦侯、宁春生等诸多革命烈士。
正是“大自然老天爷赐予黟人一方好山好水,古黟老祖宗馈赠黟人一脉好文化好人文”,还有淳朴的老百姓对家乡古韵古风的维系、保护和修复,让今天的古黟子民拥有了接续过往、奋斗现实、开创未来的源泉和根本。
底盘:黟县徽州文化保护传承卓尔不群
徽州曾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文化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现象广泛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安徽省徽学学会原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世华所言,“若以文化成果而论,无论是理学、医学、文学、绘画、戏剧、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都有可圈可点、杰出辉煌的成果!”而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学是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作为徽州文化的本源,千百年来,即使历经行政区划变迁与调整,黟县始终占据着徽州空间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核心地区。具体来说:
其一,就文化传承而言,由于古黟原属古越领地,山越文化即为其生态原色。自秦汉后,中原战乱频繁,北人陆续南迁,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不断撞击、交汇、融合,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新安文化。而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靖康之乱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徽州地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新安文化逐渐演变成辉煌璀璨的徽州文化,而黟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其二,就物质文化而言,境内保留有大量以徽州民居和祠堂为典型的徽州传统文化建筑3500余处。其中宏村的承志堂、乐叙堂、南湖书院,南屏的叶氏支祠和程家祠堂,西递的刺史牌坊等在徽州乃至中国建筑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传统徽派建筑在空间布局、内部装饰、使用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古徽州的社会风貌,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典型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这样评价:“西递和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此评价黟县的文化遗产,是对整个徽州文化的一种肯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黟县最能代表徽州,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其三,就非物质文化而言,黟县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众多非遗类型,有传统非遗、文化非遗、民俗非遗、戏曲非遗等。如徽州祭祀是同宗族人聚到一起在祠堂内进行民俗活动,是维系家族群居的精神纽带,祠祭寓教于乐、寓教于礼,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倡导“忠孝礼仪”,是徽州后裔认祖归宗的文化符号。徽州楹联匾额、黟县彩绘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居装饰中被广泛采用,黟山派徽州篆刻、余香石笛、利源手工麻布制作技艺也在徽州工艺发展史中独具特色。其它还有被誉为“吹影镂尘,徽派美学”的石雕,“精雕细腻,极为舒适的视觉享受”的砖雕,“一种神秘又热烈的舞蹈”的傩舞,“凤凰展翅,展现雉山村文化魅力”的凤舞,“古色古香,重拾传统之美”的土布香囊,以及“黟县人家辞旧迎新是从‘吃杀猪饭’‘打食桃’开始”的习俗。
其四,就精神文化而言,黟县是大自然与徽州文化交融的杰作,无论是村庄整体布局,还是单个民居建筑,都竭力去平衡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悉心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善尽美地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村庄。一个个在绿树、翠竹掩映下的古村落,那粉墙黛瓦、水口古树、街巷庭园、祠堂书院、驿道牌坊、匾额楹联、徽派三雕,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期盼和崇文重教、光宗耀祖、乐善积德、惟勤惟俭的道德激励与精神追求,见证着徽州文明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辉煌灿烂的演绎,并不断濡染、积淀、升华。特别是“在徽州独特的文化地理单元里,徽人普遍把子孙习儒业、入仕途、赚取功名和社会地位作为终极追求”,而黟人则大多反其道而行之,对官场仕途刻意保持着距离,“宁以一布衣而不为万乘所屈”“其风最为近古”,他们似乎对登第入仕并不那么特别地渴望,更在意务农技艺和经商等,既把之当成谋生手段,也看作人生目标,这有《纪邑中风土》诗为证,“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习渐成俗,持筹遍九州。黟县古四塞,人情乐古丘。既不事机巧,安能执鞭求”。
黟县在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一直与时俱进,争当先行者,如聚焦“旅游+文化”,《宏村·阿菊》大型实景文化演出不仅丰富夜游活动,而且通过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冲击力增强游客体验感;“东方甄选安徽行”专场直播活动走入西递,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重点宣传徽州老字号品牌、非遗美食特产和独特的黟县文化,将直播与文旅深度融合,带来全新观感。
底蕴:黟县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出圈出彩
作为“一府六县”核心区域的黄山市,从中国旅游始发地到世界旅游目的地,从“一山一村”看风景到全域呈现融入徽州文化元素的“山水村夜”,全域景区化的黄山实践频频出圈。在这当中,据相关领导介绍,黟县以全域发展思维,在大胆探索中“领先一步”,从一张写在香烟纸盒上的门票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从一间民宿旷古斋到中国民宿先行地,从一部电影到没有屋顶的天然摄影棚,从一群游客到新故乡人的现实桃源,实现了由山区小县向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殊荣于一身的文旅强县。具体来说:
一是先行先试,精心打造“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如坚持全域一体,构建“一核四片区”总体布局,开展艺术赋能乡建,首创和美乡村建设“十不准、十提倡”,推出“席地而坐”地方标准,推动全域4A、景区5A、镇村景一体化;坚持文化为底,深度提炼徽文化思想精髓,融入群众工作,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展现“新安山居图”的安宁和谐。
二是创新创造,持续释放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合力。如布局新赛道,聚焦黄山六大高端服务业,依托“生态牌”“文化牌”“美食牌”,打造一批养肺、养眼、养胃、养心、养体等“黟”字号高端康养核心吸引物;引进新业态,围绕“山水村夜宿”文旅新坐标系,集群发展“诗与远方”的“黟宿美居”,融合推出“微旅游”“乡村游”“应季游”等业态,创新培育一批乡村摄影基地,打造“村字号”竖屏短剧第一县;发力新场景,依托一间房、一亩田、一片林等小而美的资源,持续落地塔川咖啡、周群直播基地、汪涵工作室等“小快灵”项目,打造非遗村、艺术村、康养村、写生村、美食村等特色村。
三是敢想敢干,高质量建设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如注重创新加持,设计标识徽文化的文创产品,全面升级旅游消费体验,推动休闲康养、研学写生、电子竞技等多业融合;注重营销赋能,大力开展“免减优·促消费”,策划破壁出圈引爆点,办好山地车、摄影节系列活动,持续打响“黟见倾心 自在桃源”品牌;注重人才汇聚,围绕研学写生、创意创客、归乡游子、银发使者等特定群体,分类推出黟山大学堂、游民聚落、新故乡人、乡村旅居等新质载体,常年吸引大批新黟县人旅居创业。
底座:黟县徽学研究与婺源、绩溪齐头并进
作为一门国际显学,当下徽学研究不仅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且加强徽学研究有利于实现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将传统徽商‘义利兼顾’‘以义为利’的价值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企业家的社会情怀,塑造当代商业文化价值观;汲取朱熹等徽文化思想大家的勤政、廉政思想,促进政德建设和反腐工作;弘扬新安理学倡导的‘贵和尚中’精神,以及徽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传统”,以及推出与“桐城六尺巷”异曲同工的“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为徽州文化中物质文化形态的再生赋予新的时代元素”“创新徽州文化的传播方式”“创新徽州文化的传统技艺”。正是在徽州这种独特魅力吸引下,众多的国内外学者聚焦徽州文化,徽州本土学者更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而黟县的一些有识之士以其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古黟文化的痴迷,开始把目光投向境内众多的包括古民居在内的古代建筑遗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乡村,访老人,寻古道,探幽境,热情满腔,不辞辛劳,乐于创作”。此外,他们还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黟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有最早成立的县级徽学团体。2000年8月,徽州文化黟县研究所在黟县中学挂牌成立,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工作记事”载:该机构以黟县本土的徽学研究爱好者为科研主题,是目前已知安徽省内首家县级徽学学术团体。2005年8月经县委同意,在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徽州文化联谊会,在个人爱好基础之上,徽学研究集合凝聚起政协文史委、县政府文化局、县委党校、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水利局、农业局等10多个单位,以及摄影协会、民宿协会等多个社团组织的力量,队伍进一步壮大。
二是有梯队化的徽学研究人员。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舒松钰、叶荫藩等老前辈学者开始探讨,此后薪火相传,代不乏人,如余治淮、舒育玲、胡时滨、金忠民、吴卫华、朱来平、谢东风、王曙光等传承有序,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了骨干分子甚至是学术带头人;还有旅外黟县人,如《璀璨的黟县历史文化》的作者黄志坚、《徽州淘古录》的作者程新,以及在外地高校工作的程雁雷、余敏辉等,互相呼应配合,队伍声势浩大,他们的家乡情怀和学术成就为黟县徽州文化尤其是桃源文化研究增添光彩。
三是有浓厚的研究风气。自2000年开始,逐渐形成每年一次徽学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广泛邀请县内外徽州文化学者共同参与徽学研讨的方式,形成传统。每年都有五六十名人员的论文参加交流,张脉贤、卞利、刘伯山、王振忠等都曾应邀到会指导,给本土学者带来徽学研究前沿信息;本土学者与专家交流,可提供诸多乡土信息数据等,相得益彰,带动越来越多的徽学爱好者参与其中,省内诸多媒体参与宣传报道。
四是有丰厚徽学研究成果。1986年黄山书社《古黟》的出版肇始,至2024年底,据不完全统计,黟县的情书和徽学著作共计有200余部,其中不少社会反响积极。如余治淮主编的《底气》一、二、三卷,《桃花源里人家》《徽州楹联格言精选》《徽商智慧与情怀》《徽商精神文化研究》等;舒育玲和胡时滨联袂编著的《明清民居文化博物馆西递》《中国画里宏村》《桃花源里南屏村》《徽州风水第一村屏山》等旅游系列丛书,以及舒育玲编著的《徽州楹联通览》、胡时滨编著的《黟县方言通汇》等;目前,不少乡镇村正如火如荼兴起志书编修的高潮,更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乡土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西递村志》《屏山村志》已经正式出版,超过10部的志书已送出版社待审,更多的志书正紧锣密鼓编纂当中,必将带动黟县的徽学研究兴起新的高潮。
五是有高质量成果转化。且不从大的方面说,如助力西递、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及黟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黟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民宿产业兴旺等;也不从小的方面讲,他们为渔亭喇叭口改造、西递大周山开发、宏村祭孔仪式提供文化支持,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南屏、屏山、关麓、卢村和梓坑等地旅游开发;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不仅传承弘扬,更重视转化和利用,县文旅体局组织编辑的“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如《黟县非遗名录》《黟县非遗传承人记略》《黟县非遗图谱》《黟县彩绘壁画》《黟县民歌》都已结集出版。
二十多年来,黟县文化学者以多样的形式、不同的渠道致力于徽州文化研究,除了出版挖掘、保护、传承、开发、推介古黟风情的书籍之外,还走访调查文化遗存,批阅研读史志谱牒,参与多项重大项目先期论证,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