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藏在粉墙黛瓦间的千年消夏“凉”方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5版:文旅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   樊成柱/摄

">

">   樊成柱/摄

">

  依山傍水,天井引风,黛瓦参差,山墙高耸,青石铺地,巷道生幽……暑热季节,当城市在热浪中蒸腾,徽州古村落却自成一方清凉谧境,以无声的建筑语言吸引市民、游客探寻穿越千年的自然清凉,体悟先民“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 本报记者 许 晟 文/摄

  方先生的老家在歙县坑口乡瀹潭村瀹坑组。前不久,他从中心城区一家单位退休后,就一直忙着修缮、翻新老家的老房子。他感慨,家乡山好水好空气好,夏季尤其凉爽宜人,是十分理想的养老之地。

  当地村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尤其因苏东坡与歙州制墨名家潘谷的交往而闻名。这里历代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中住宅多依山而筑、临水而立,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潺潺水流穿村而过,不仅形成自然水景,还持续带来水汽,夏季能吸收周围环境热量,起到降温调节作用,彰显徽州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

  魏晋以来,为躲避战乱或天灾,中原士民多次南迁,流入徽州聚族而居。明清时期,徽商迅速崛起,叱咤商界300年,形成“无徽不成镇”的繁盛局面,为徽州传统村落和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传统村落和建筑是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的深邃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市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悠久,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年逾九旬的我市著名徽学专家张脉贤认为,徽派古建筑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建筑集大成者。其中,徽州传统民居最具代表性,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建筑装饰丰富多样,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堪称中国传统民居之典范。

  自古以来,徽州传统村落选址讲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多将水系视为选址首要条件,巧妙利用天然河流与溪涧,辅以人工开挖沟渠、池塘与水圳,形成贯通村落的内外水网,使水与生活零距离接触。

  张脉贤表示,皖南山区夏季日照强烈、炎热多雨,避暑降温关键在于通风、遮阳。徽州村落山体植被繁茂,能有效阻挡阳光直射,减少热辐射,叶面蒸腾带来持续清凉;溪涧流水不息,产生蒸发冷却效应,降温效果明显,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徽州传统村落布局多为扁平状,大小街巷纵横贯通,民居排布前后错落,通风良好,可加速空气流动,形成带有丝丝凉意的“穿堂风”,有效改善湿热环境。兄弟毗邻建房,亦在墙体之间留有火巷,集防火、通风、采光、排水等于一体。

  封火山墙高大耸立、逐层跌落,不仅起到防火作用,还能遮蔽阳光,减少屋内直射,为街巷遮阴。屋顶摊铺瓦片,增强透气与散热。外墙刷白石灰,吸湿防潮,既反射阳光、减少吸热,又可在水分蒸发时带走热量。

  张脉贤介绍,徽州传统民居房前屋后,常建庭院、花园,置鱼池、盆景,营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徽州人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将阳光、空气、水以及自然植物、山石等自然元素引入天井等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徽州传统民居重视天井设计。天井是民居的气场中心,通天接地,常以石材铺地,四面围合楼房,既能引入阳光、新风,又可遮蔽夏季过多的直射光线,隔绝暑气;下有水槽、明沟与住宅下水道相通,形成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既可在梅雨季节有效应对过多雨水,又可在干燥季节调节空气湿度。

  作为徽派建筑的核心部分,天井的设计更是暗藏科技玄机,蕴含着复杂而精妙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上层热空气由天井上空排出,下层冷空气通过巷道补充进来,利用自然能源,形成垂直方向的对流循环,实现空气持续更新循环,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夏季尤其有利于通风、降温。国外建筑学者将带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房子”。

  黟县西递享有“明清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等美誉,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西递村中青云轩建于清同治年间,主体为两层楼体,两侧厢房环绕中央书厅。中央书厅为古代学习场所,正中地面设有一小圆洞,上覆铜钱纹石盖,揭开可见一地窖。地窖1米见方,深1米余,与地下水系相通,雨天积水可排入屋外水圳。

  青云轩主人胡光亮介绍,地窖巧妙利用地气温差,形成空气对流,夏季掀盖则凉意习习,冬季掀盖则暖意袅袅,即使在零下三五度的寒冬,亦有温暖地气冒出,有效调节室内温度,如一台天然“零碳”的中央空调。其设计理念令人称奇,成为备受游客探奇的参观项目。

  张脉贤介绍,很多徽州传统民居还精心设计照壁这一元素,承载了徽州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这种设在房屋门外或门内的独立墙体,具有遮蔽视线、装饰等功能,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美感,还可起到挡风的作用,将冽风转化为和风,彰显徽州先民的巧思妙想。

  炎炎夏日,徽州传统民居以独特的建筑智慧和匠人巧思,通过巧妙选址、天井通风、马头墙遮阳、水系调节等设计,形成高效的降温系统,成为市民游客心中的“避暑胜地”,也为现代绿色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生态设计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