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海岛的隐秘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扶小风

  读《小岛旧时光》时,飞机正穿过舟山群岛。阳光掠过云层,照耀着那些犹如叶子一样漂浮在海面上星星点点的岛屿。这是宁波作家虞燕笔下的海岛,其中的某个岛屿上的房屋,就是她曾经居住的长涂岛的家。

  一个人的出生地,就是一个人秉性的源头。对于作家而言,文学地理的家无疑就是其故乡,如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等,都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性与普遍性兼具的“地方性知识”存在。

  虞燕的文学故乡,是她一直生活的舟山群岛。她生来就是大海的孩子,她为大海而歌,用她深情真诚的文字,把岛屿与大海的故事,像一幕幕从未剪辑的电影,缓缓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正如她所言:“我并没有做选择,只是遵从内心,有关小岛的一切,我都特别想挖掘和呈现。”

  虞燕用细腻的文字,让我读到海岛的过往。她将“海岛”的细碎与“陈旧”、鲜活与陌生、过往与将来,凝聚在纸面之上,似乎遥远,但又触手可及,一些文字,甚至让人阵痛。她书中写到的那些生息于岛屿的平凡的人们与陈旧的往事,如一幅幅鲜活的海岛生活画卷,最终“汇聚”而成了我读到的这本《小岛旧时光》。

  那些海岛上耕海牧渔的生活记录,那些海岛上渔民的勤劳坚韧,那些海岛上普通百姓的点点滴滴,带着读者沉浸式感受小岛岁月里的宁静与美好,感触字里行间氤氲的浓郁的海洋韵味。虞燕在自序中写到:“循着我的记忆,若能窥见耕海牧渔的生活在海岛人民血脉里留下的精神轨迹,海边人家的勤劳、坚韧、勇敢得以被发现被记怀,那是这本书的幸运,更是我的幸运。”我们是何等幸运?循着她的记忆,窥探着耕海牧渔人们家园里留存的鲜活记忆。

  虞燕对于散文的把握,其实就是“真”。在真中,赋予她细腻的文字,以及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让我们读到了海岛百姓最真实的生命篇章。我异常喜欢书中两篇关于人物的文章,一篇是《追潮水的人》,一篇是《菊婆婆》。《追潮水的人》写的是外公。“一条‘白线’浮出天际,快速移近、变粗、拉长,白浪翻滚,似一堵水墙横贯海面。我的外公斜背鱼,推着挈网过了滩涂,逆水而行。潮水蛮横地漫过他的膝盖、他的胸,将至脖子,他方从容转身。挈网已整个儿入水,外公双手紧抓网两边的竹竿,缓缓朝岸边推进。”这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似乎让读者亲身置身于海边。外公的形象,坚韧伟岸,一辈子在逐浪,追赶潮水,与生命抗争,没有被潮水击倒,却逝于重病。“五十五岁的外公长眠于朝向大海的山上,在那里,外公每天能看到潮起潮落,船来船往。风牵携着潮声,由远及近,低沉、萧然,犹如呜咽。”读到此处,我怅然若失,这是作者对生命深刻的审视,在生命、生活、时间、空间交织的场域中,给平凡人饱满的书写。这样的文字,似乎就是对外公镌刻的一座“丰碑”。

  《菊婆婆》写的是一个独居的满脸麻皮婆婆的故事。她的行为怪异,在岛上俨然是一个异类,被人们私下非议。但是她有担当,直言不讳,热心帮助岛上人们。作者从开始对她的讨厌,到最终的敬重与懊悔,源于揭开麻皮婆婆生活的隐秘——两个儿子在海上遇难。岛屿给了人们生息的家,大海却无情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似乎,这样的书写,更是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审视,也是对于岛上故人的怀念与追忆。

  当然,书中的《收鱼鲞的女人》《少年与阿黄》《江湖艺人》《竹质光阴》《红》等,读罢都令人掩卷沉思,感受作者笔下人物个性的迥异与独特的张力。

  那天,我跟着虞燕的文字,走进这座鲜活的岛屿,感受它的静谧和伟岸,感受生命的坚韧和张力,感受自然世界的浩瀚与人世生活的幽微,感受时间的琐碎和过往的岁月……这些,构成了我对岛屿旧时光的对话。似乎,这正是虞燕对于文学故乡的深度理解,她用鲜活细腻的文字,与每一个相遇的岛屿和相遇的人们,进行着深切的交流,作源自心灵的共鸣。“生命地域之于其上一切生命的承载和托举,涵纳与滋养。”《小岛旧时光》,一部书写舟山群岛百姓生命史的作品,也是海洋书写中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

  “在小岛的时光,是被海风与浪潮温柔包裹的日子,每一寸光阴,都晕染着大海的深邃与辽阔。”《小岛旧时光》,在光阴中,把小岛的往事,像蚕丝般慢慢剥离出来,让人读得舒缓,也让人读得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