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阡陌之美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谢光明

  从前的阡陌,土色土香,美得无法形容。春天桃红柳绿,万物生长,风儿吹开陌上的杨柳枝。夏天“紫陌开行树,朱城出晚霞”。秋天又是另一番景象,“红叶满寒溪”,“露似真珠月似弓”。冬天则堆满了积雪,王维踏雪想念李楫,感叹“故人不可期”。那时候的阡陌很热闹,夕阳下,三三两两的农夫扛着锄头,牵着牛羊暮归,路上相遇,放下锄头,互相絮絮叨叨说起关于天气以及农事的话题。站在阡陌之上,或席地而坐,陌下涨水的小河鸭鹭成群,路边草丛里到处都是蛙鸣声。

  阡陌,是从古代延伸而来的田间小路,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一年春天,吴越王钱镠写信给他的王妃庄穆夫人,告诉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条小路便有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喜欢自由闲散的诗人陶渊明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条田园风光的小路又成为人们通往精神家园的捷径。台湾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为阡陌增添了浓浓的乡愁色彩,赋予它现代人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阡陌是农村的血脉交通,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寻常人家是它的终点。阡陌大多数是泥泞土路,也有湿漉漉的青石板桥和爬满苔藓的木板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桥横跨溪谷两岸,连接的是邻里之情。阡陌一头在竹溪村,板桥悠悠,一头在杏花村,酒旗飘飘,还有一条通向桃花潭。“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行走陌上的,多是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外地人不认识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代交通不便,游子回乡经常物是人非,年纪小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游子不免发出“虽行故乡陌,不见故乡人”的感叹。

  阡陌是琴弦,农房草屋是音符,弹奏着温婉的乡村之歌,深沉而风雅。阡陌是大地的舞蹈,贴着农田、村庄和小河扭动身躯,向天空展现意蕴生动的曲线之美,银河都黯然失色。漫步田垄,阡陌如画家信手勾勒的线条,蜿蜒曲折,摇曳的庄稼在风中起伏,似大地均匀安静的呼吸。阡陌是松软的,温热的,可以赤足行走,触感像抚摸人的肌肤一样丝滑亲切。夕阳中的阡陌轮廓分明,金色的稻谷像落下的晚霞一样流光溢彩。附耳聆听,听得见嗒嗒的马蹄声,牛羊的喧闹声,这是大地的鼓点,与人的心跳声相合在一起,和谐而美好。所谓归途,不过是重新丈量生命的尺度。

  现代人远离松软馨香的泥土,困居的灵魂就像是剪掉翅膀的蝴蝶,人成为机器和建筑上的螺丝与砖瓦,心灵早已如水泥般凝固和僵硬。因此,空闲时不妨从熙熙攘攘的城市抽身,去一趟郊外,在湛蓝的天空下,在霏霏细雨中,亲近路边的野花野草,像匍匐的藤蔓那样拥抱阡陌。让青草和稻花的馨香,唤醒在混凝土森林里枯萎的感官,使自然的生命澎湃复活一次。

  阡陌是平静的,安宁的,绿水绕它缓缓流淌,炊烟围它袅袅升起。“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阡陌就像是一把温柔的刀,拓荒着人的心灵,让人走回返真之路。夜晚的月光清丽,阡陌如纱,此刻的大地十分生动。无月之夜,四处蛙鸣,陌上的夜行者,手拿一根燃烧的松枝,踩着蛙鸣声行走,不紧不慢。行走于陌上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闭上眼睛也能走到家。他们内心平静,不追名逐利。许多人生于斯老于斯,淳朴的生命没有沾染尘灰,归宿依旧如阡陌,静谧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