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丑学长”馄饨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7版:散花坞       上一篇    下一篇

  □ 洪 波

  皖南徽州,特色小吃灿若星辰,数也数不清,造型多样,风味各异,老少皆宜。

  “出门包袱雨伞,回来黄金万两”,可谓是明清时期徽商前后的鲜明对比。当时新安江最繁华的深渡码头上,“深渡包袱饺”备受徽商青睐。一个饺子便是一个包袱的浓缩,吃包袱饺寓意放下沉重的包袱,因而便有了这流传甚广的民谣:“出了深渡,丢了家务。”徽州馄饨,小吃一绝,其由来说法不一,有种说法是在清末由这深渡包袱饺改良而来的。汤汤水水,碗里一片“混沌”,下肚后肠胃“清明”,倒也应了这名字的趣味。混沌变馄饨是谐音,换个偏旁部首,水汽变成了美食代名词,除了字面的意思,更有深层的精神寄托。

  偌大的徽州,处处可见有卖馄饨的,有挑着担走街串巷吆喝的,更有寻个门面固定摊位无须叫卖的。生在徽州,从小到大,我吃过不少馄饨,只为充饥,大多是牛嚼牡丹。

  上了年纪的人,不经意间就喜欢上了怀旧。炎炎夏日,我穿过一座城,为此寻访丑学长的泡泡馄饨。这店开在黄山学院门口斜对面,店主夫妻俩从这所学院毕业后,靠售卖馄饨,在这里扎了根,一晃就是十余年。

  来丑学长泡泡馄饨店的食客,大都是这学院里的学生,现在是淡季,我是避开饭点去的,店里客人少,便与丑学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馄饨。

  “丑学长”实名邵庆文,老家在阜阳,当年他身边的同学从这所学院毕业,一个个天南海北闯世界时,唯有他这只“丑小鸭”,哪都不想去,他说学院附近就有钱赚,何必舍近求远?还未毕业,他便卖起了炒饭。毕业后,他又与人合伙开了家“小皖北酒家”,不过时间都不长。

  放着好好的酒家不开,而一心一意卖起这碗馄饨,虽说机缘巧合,但也是一种必然的命运安排。在老街上邂逅一碗馄饨,他的心便从此热气腾腾起来:居然还有这么美味的小吃!徽州馄饨是小吃的灵魂凝聚,却如同这内敛的徽州,不喜显山露水,把金山银山深深埋藏着。

  于是,他四处寻找从事馄饨的老手艺人,年逾花甲的吴师傅,耄耋老汉李师傅,他们见到这位异地的“90后”小伙子后,就被那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诚心所感动,免收学费,乐意传授技艺。

  学成后,他租下现在这个门面,开启了丑学长泡泡馄饨的创业之路。

  馄饨的好坏在馅、在汤、在皮,皮薄透馅、汤鲜味醇、馅香嫩爽口。老板知道我第一次来这里吃馄饨,大热天又跑了这么远的路,定要亲自下厨,我自然心生欢喜,便也近距离观看。

  他包馄饨,一点、一挑、一卷、一捏,一个馄饨便成型了。一碗馄饨,片刻包好,其手法之娴熟,令我瞠目结舌。

  一个小盒一个小盒,整齐有序排满台面,里面备着:葱花、辣椒粉、食盐、胡椒、虾米……老板一看,一个盒子空了,他说少了猪油渣。于是,他一边熬猪油,一边向我娓娓道来:“猪油渣不能少,这一勺猪油也不能少,这是地道的徽州馄饨的灵魂所在。”

  这油是徽州当地黑毛土猪上的肥膘,馄饨馅又是这种猪的夹心肉,去皮、剔骨、挑筋,还得切去肥肉,留下的瘦肉才能拿去剁碎备馅。这么一说,一碗馄饨从备料到吃进嘴里,得要多少道工序?可真不能小瞧了这道美食!若要赢得食客的青睐,唯有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

  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摆在我面前,多像一个个泡泡浮在洁白如玉的碗里。这馄饨皮多薄呀,似竹衣似蝉翼,苏州人说的绉纱馄饨,就是这样的馄饨吧!

  这馄饨皮,都是老板手工擀出来的,擀皮是他的绝活,成就了他的泡泡馄饨。

  别看现在是淡季,但他擀的馄饨皮却只增不减。现在快递方便,他擀的皮全国各地都有顾客。有食客需求,亦受此行业老板的青睐。

  他要上楼去擀皮了,邀我瞧瞧,他说擀皮是很累人的,但看着擀成如同一张宣纸似的面皮时,又是很享受的。这是一项技术活,他现在已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擀皮的动作如同铺开与卷起书画长卷,充满韵律。说起擀皮,他有着成就感,也是他看准传统美食的市场所在。

  操作间不足十个平方米,中间架着面板,角落的桶里装着擀面杖,粗粗细细、长长短短有十余根。操作间里白茫茫一片,到处是扬起的面粉与芡粉。我们戴着口罩,老板操作,我满怀欣赏与好奇之心边看边问。他一点点卷起,边卷边搓压,等全部卷起后,换边一点点展开,拿着芡粉袋子拍抖上粉,再用另一根擀面杖慢慢卷起。如此往复,看似简单,单是这擀面的手艺,他说就整整学了三个月。厚薄均匀,薄若竹衣,不粘不破,干湿正好,全凭手上功夫,说着简单,可要真正上手却是难上加难。况且不是市场上所有的面粉都能擀出这种馄饨皮,高筋面粉弹性足擀不开,低筋面粉弹性差一擀就破,那中筋的好吧?这得看面粉质量了。这些年,他试了上百款面粉,最后找到“秘方”:将几款面粉扬长避短混合使用。

  一个多小时,他没有停歇,不急不慢,边卷边展,反复操作,时而弹起面皮晾风,时而抓起粉袋撒着芡粉。尽管空调温度显示21度,但因持续用力,他的额头仍布满细密的汗珠。一块面团,历经上千次的擀压,卷在擀面杖上极像是一卷纱,徐徐展开,那台板上木纹透在薄皮上,清晰可见,这多像是宣纸上渲染而成的画卷啊!

  面对完成的作品,他莞尔一笑。一块面团在他手下化作六斤薄如蝉翼的馄饨皮,这便是他一个多小时的辛劳所得。他说擀皮,最吃不消的是这腰,一个多小时始终弯着,中途又不能歇着,得一气呵成。

  这几年,抖音一发,流量飙升,来店里吃馄饨的客人多了,向他拜师学擀面的也多,他前前后后徒弟收了近百名,省内、省外都有。他们学成后,一个个在各地开起了馄饨店。如今,徒弟收徒弟,他的泡泡馄饨形成了连锁效应。这一碗地道的馄饨,走出徽州,走向了全国各地。

  走出丑学长的擀面操作间,老板娘朝我笑着说:“你看,就这一个多小时,你的头发就白了!”我照照镜子,急忙拂拭着。

  我那碗未吃完的馄饨,还摆在桌上,虽已冰凉,却未糊开,那一个个“泡泡”依然美丽如花。我慢慢品尝着,徽州馄饨,真乃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