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香茶一杯解千结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

">

  初秋时节,晨雾漫过徽州区呈坎镇的马头墙时,汪村村的老叶攥着被踩烂的南瓜藤,气冲冲闯进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他身后跟着同样满脸通红的老陈,两人为菜园边界的争执从田埂一路延续到这里。呈坎司法所工作人员没有打开调解室的门,而是引着他们走向走廊尽头——50平方米的“无忧茶室”里,方形茶桌泛着温润的光,墙上“心平气和慢慢讲”的标语在晨光里格外柔和。

  三盏清茶里的 “情绪辩证法”

  谢国英提着热水瓶进来时,老叶正梗着脖子喘粗气。这位汪村村妇联主席兼调解主任熟稔地温杯、投茶,黄山毛峰在沸水中舒展的瞬间,她轻声说:“先喝口静心茶,再热的火气也能降三分。”茶雾缭绕中,她忽然提起去年茶季的事:“记得你们俩还一起帮李婶摘过茶呢,那天老陈你还给老叶递了个桃子。”

  这是“无忧茶室”独创的调解哲学。初入茶室的“静心茶”从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情绪缓冲机制。“喝茶得等水开,得看茶叶舒展沉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叫人心急不得。”她解释道。

  老叶和老陈的南瓜纠纷进入僵持时,谢国英续上第二道“明理茶”。她没有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相邻关系条款,而是指着窗外山头上的茶园说:“咱们呈坎的茶农都知道,行距太密了茶树长不好。地边上留半尺空隙,通风透光,两边的茶都长得旺。”这番话让两个种了半辈子地的人陷入沉默——他们都明白,去年老陈家的茶园留的空隙,确实让老叶家的南瓜藤结得更欢实。

  最终化解僵局的,是谢国英讲述的“六尺巷”故事。当她说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时,老陈忽然起身续水,却先给老叶的杯子满上了。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谢国英捕捉到,她立刻泡上第三道“同心茶”:“来,你们自己执壶分茶。这茶就像咱新安江的水,你在东岸,他在西岸,喝的还不是一江水?”

  茶杯碰在一起的轻响里,老叶说:“我把南瓜藤挪回去半尺。”老陈接话:“我赔你那两个坏掉的南瓜。”这场从清晨开始的纠纷,在午后的茶香中落幕。谢国英在调解记录本上写下:“矛盾根源:边界感之争;化解关键:用农耕智慧唤醒共情。”

  歙砚留白中的 “文化调解术”

  小小的“无忧茶室”里别有洞天,茶桌上青瓷茶具氤氲着黄山毛峰的清香,调解工作区三行鲜红标语一下子跳入眼帘:“努力倾听你所说的话 努力做好你想办的事 帮你解决你所遇到的忧”,温馨标语静默诉说着“无忧茶室”的服务方式,这里既是品茶论道的文化空间,更是定分止争的治理阵地。

  “茶室设计暗藏玄机。”呈坎司法所所长华庆介绍,品茶区采用开放式方形布局,寓意“公平公正”,配备桌椅、茶具等;设立调解工作区,摆放调解席卡、档案柜等。墙面装饰的“心平气和慢慢讲 遇事调解好商量”与桌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书籍都在显示这里是畅开心扉、依法依理、化解纷争之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在此交融共生。

  “无忧茶室”的灵魂则是用徽州文化的基因解码现代纠纷。华庆最擅长的,就是将这些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调解语言。

  去年处理宅基地纠纷时,两户人家在茶室里争执不休,都说对方占了自己半寸地。华庆用“歙砚”作比,讲述人际关系“留白”的重要性:“你们看那砚台,最值钱的不是雕工多繁复,而是‘留白’留得讲究。墨要留三分淡,字要留三分空,这宅基地要是划得像刀刃一样尖,日子能过得舒坦吗?”

  这种“文化调解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唤醒了徽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认同。“无忧茶室”里,有人擅长用《朱子家训》解读家庭矛盾,有人用炒茶火候比喻邻里相处的分寸,还有人常搬出祠堂碑刻里的乡规民约劝解今人……这些充满文化味的调解,是“无忧茶室”将柔性化解与刚性制度的完美融合。

  “急诊室”到“养生堂” 的治理新路

  “过去调解像‘急诊室’,现在成了‘养生堂’。”这是村民们对调解场所变化的直观感受。“无忧茶室”通过挖掘徽文化中的“和合”基因,把茶室的“人情味”、祠堂的“规矩性”、新乡贤的“德治力”有机结合,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被彻底激活,走出一条具有徽州特色的治理新路。

  这条治理新路重构了调解的空间逻辑:开放式的方形茶桌取代了传统的“主席台—旁听席”布局,让当事人与调解员处于平等的物理空间;墙上的标语替代了严肃的法律条文,先传递善意再阐述规则。同时也改变了调解主体的构成,即“1+N”调解力量的系统集成:以镇、村调解员为骨干,吸纳法律顾问、退休干部、乡贤、“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组成“解忧智囊团”。按照人民调解工作受理、调解流程、回访反馈、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明确调解员职责、当事人权利义务等,保障调解工作公正、公平进行。

  呈坎村的民宿经营者王女士至今记得,当她与游客因退房问题争执不下时,景区志愿者以徽州人待客讲究留有余地的说法,既维护了游客权益,又顾及了商户情面。

  “他没说谁对谁错,就讲了个徽商雨天送伞的故事,我和游客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最终王女士退还部分房费,游客则在网上写了篇赞美呈坎的游记。

  这种转变被呈坎司法所负责人概括为“从对抗到对话的治理范式转移”。

  夕阳斜照时,谢国英说,最让她欣慰的不是调解成功率的提升,而是看到越来越多村民把这里当成“说理的地方”,更当成“说心里话的地方”。

  暮色中的呈坎,万家灯火渐次点亮。茶室里,又一壶新茶正馥郁芬芳——这里升腾的不仅是茶香,来“无忧”去“解忧”更是一个千年古镇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是乡土中国探寻善治之路的温暖答卷。

  ·薛剑锋 华庆/文 樊成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