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陆靓
当第一缕秋阳掠过黄山余脉的峰峦时,祁门的山水便褪去了夏的浓绿,染上了时光的琥珀色。我深知故乡的秋从不是单一的斑斓,而是山水、茶香与风物交织的交响,是自然与人文在岁月里共同酿就的醇厚诗篇。
秋至祁门,最先醒来的是山水。牯牛降藏着秋的秘境,晨雾如纱幔般缠绕在山谷间,乌桕树的叶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待阳光穿透云层,漫山便绽开一片绯红与金黄。山风拂过,红叶簌簌飘落,有的坠入清澈的溪流,随波逐流成一串流动的诗行;有的落在铺满青苔的石阶上,给古道绣上斑斓的花纹。我曾在霜降后的清晨登牯牛降,看漫山茶树覆着薄薄的白霜,墨绿的叶片上凝着冰晶,阳光照过,晶莹剔透,仿佛每一片叶子都藏着星光。山脚下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混着野栗子的甜香与柴火的暖意,那是秋最质朴的气息。
循着茶香往南,祁红乡的秋便浸在了时光的醇厚里。这里的茶园在秋日里褪去了春的娇嫩,经秋霜洗礼的茶树更显沉稳,墨绿的枝叶间偶有几片金黄,是秋阳留下的吻痕。茶农们戴着斗笠穿行在茶垄间,指尖轻捻,采下带着晨露的秋茶嫩芽,竹篮里很快堆起浅浅的一层。晒场上,竹匾排得整齐,鲜叶在阳光下慢慢蜷缩,起初是青涩的草木香,晒着晒着,一缕独特的香气便从叶片里钻出来——那是“祁门香”的初醒,混着桂花的甜润、松针的清冽,在空气中悠悠弥漫。走进茶厂,铁锅冒着白气,茶叶在高温中舒展又蜷缩,青绿渐染暗红;揉捻的师傅手掌翻飞,茶叶的汁液浸红了指尖,空气中的茶香却愈发浓郁,仿佛把整个秋天的精华都揉进了这红褐色的叶芽里。这香气里藏着祁门人的匠心,从采摘到烘干,每一道工序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是祖辈传下的光阴密码。
秋深时,闪里镇的古村落便成了秋的驿站。青石板路上,银杏叶铺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惊起几只在墙缝里取暖的麻雀。两旁的马头墙爬满了爬山虎,红叶顺着白墙倾泻而下,与黛瓦相映,像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村口的老茶馆里,永远飘着红茶的暖香。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八仙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老人们围坐桌旁,面前摆着粗陶茶碗,琥珀色的茶汤里浮沉着几片茶叶,氤氲的热气中,“祁门香”愈发清晰——有兰草的幽远,花蜜的甘甜,还有一丝木质的温厚,那是祁门独有的味道。
此时,茶点是不可或缺的配角。老板娘端来刚出炉的徽墨酥,咬一口,酥香混着芝麻的甜在舌尖炸开;竹篮里的红薯干浸着阳光的味道,软糯中带着自然的清甜;还有用山泉浸泡的野山楂,酸中带甘,正好解了红茶的醇厚。老人们啜一口红茶,尝一块茶点,话匣子便打开了,从今年的茶收成聊到年轻时的采茶趣事,茶香混着笑语,在古村的巷子里久久不散。这茶与点的搭配,是祁门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是秋冬里最熨帖的温暖。
我常想,祁门的秋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山水的斑斓,更在于这份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红叶染秋山,是自然的馈赠;茶香飘四季,是匠心的坚守;茶点暖人心,是生活的热忱。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故乡最深刻的印记——那是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守护,对生活的热爱。无论走多远,只要闻到那缕熟悉的祁门香,尝到那口亲切的茶点,看到相似的红叶漫山,便知故乡的秋一直都在,在记忆里,在血脉中,在每一个祁门人的心间,温暖而绵长。
这便是我的祁门,我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