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煜靖
姜一铁、王逸富、马保石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山东来支援岑州建设的南下干部。
姜一铁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说起来带有些戏剧性,姜家在村里不算是最穷的,他出生时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几亩土地,让姜家有了多生几个孩子的底气。姜一铁是第一个出生的,所以取名“一铁”。有了一就有二,后来父母又接二连三生下几个弟妹,跟着取名“二铁”“三铁”,妹妹则叫“四银”。一铁不到六岁被送到离村十里外的私塾里读书,几年下来,每次都在县里考第一。一开始,父母边生孩子边忙田里的活,农忙时把一铁叫回家帮忙耕地带孩子,等姜一铁读到十三岁,父母忙不过来了,索性让他辞了私塾,回家专职带孩子。从此姜一铁每天带着二铁,手里牵着三铁,背上背着四银,早出晚归去地里干活。时间一久,尤其看到母亲的肚子再度隆起,一想到自己堂堂大小伙子带孩子啥时候是个头,姜一铁便找了个理由投奔外村的舅舅去了。不承想到舅舅白天种地,晚上偷偷领着村里的几个人去给解放军的兵工厂帮忙。一直到1947年,舅舅死在胶东保卫战那天晚上,姜一铁才知道舅舅的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舅舅所在的地下组织看中姜一铁读过书,又机灵能干,都希望他加入党组织。姜一铁在失去舅舅难过之余,一想到要回家带几个拖斗般的弟妹,脑袋就突突的,于是没有跟父母商量,偷偷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跟随着解放大军一路南下,随军筹集粮草,来到上海。没想到刚刚解放的上海,各行各业都是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脚跟尚未站稳的共产党人与资本家斗智斗勇,围绕粮食和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国民党残留势力制造混乱,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囤积居奇,有粮不卖,哄抬物价,造成市场混乱,威胁着新中国的革命政权。粮食战争就是生存战争,总指挥部迅速抽调人员,组成粮食采购工作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农村,收购粮食支援城市。二十一岁的姜一铁临危受命,率领购粮工作队前往主要粮区——鱼米之乡湖北,冒着被国民党残军和土匪四处偷袭的危险,守着湖北宜昌江边码头一待就是一年,指挥调粮、运输,将收购来的粮食从宜昌一批批运往上海。新政权最终打赢了上海的粮食战争。
渡江战役胜利以后,江南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新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解放,而且是城市的管理、群众的安抚工作。江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国民党的统治区,新政权接管后,急需我党的党政干部填充到地方政府,领导地方规范社会秩序和发展国民经济。根据党中央部署,从北方解放区分批次选拔急调南下干部。回到上海的姜一铁被窝还没焐热,又被一纸调令派到江南省宁城行署,配合宁城行署执行中央为国家建设而制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这里,他和同村的王逸富意外会合。
说来也巧,姜一铁和王逸富两人不仅来自山东省胶东的同一个县,还是一个村。胶东地区是革命老区,比姜一铁大三岁的王逸富,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早结了婚,原本想一辈子能过个安逸并富足的生活,但脾气火暴的他在痛打了上家来抢粮的国民党兵一顿之后逃了出来,跟着路过高粱地的八路军当了兵。后来部队升级编为胶东军区第六师,他一路从战士、机枪班长被提拔为连长,跟随部队打过淮海战役,一路南下,在渡江战役中带领部队率先在江苏江阴登上长江南岸,因在过江战斗时身负重伤,故在伤愈后转业。王逸富故土难离,一想到老家有父母、老婆和孩子,便一门心思想回胶东老家,没想到一道继续南下的命令,让他转业来到离南京不远的江南省宁城行署。无奈之下,王逸富把老婆孩子从老家接出来,干革命的同时不耽误老婆孩子热炕头。
不久,殊途同归的姜一铁和王逸富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奉命去宁城行署管辖下的古城——岑州报到。姜一铁拎着唯一的随身皮箱,王逸富肩扛手拎被褥行李,带着老婆孩子,和马保石等几个山东、河北南下干部纵队的青年一起,跳上一辆慢如龟爬的卡车,在崎岖不平的山区土路上颠簸了一天一夜,跳下车又沿着羊肠古道在大山里转了一天。王逸富老婆徐云莲累得一屁股瘫在路旁草丛里,哭闹着要回老家。王逸富虽然也是窝着一肚子火,但一想总不能当着一队人的面当逃兵吧,只好咬咬牙吓唬老婆:“要回去你一个人回去。往前走只要半天,往回走要走五天,你看着办!”老婆无奈,起来跌跌撞撞接着走。好不容易走到岑州县城,原地转一圈,眼睛能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吃的第一顿饭,是县里为迎接他们,端出来的咸玉米渣糊糊里特地加了几片绿菜叶。年轻的北方人此时才明白:岑州是江南省没有最穷、只有更穷的地方。不出半个月,年轻的姜一铁来时圆圆的脸,变成有棱有角的长方形脸盘。
他们由那天起,听南方的蝉鸣从此代替了北方的狗吠,吃岑州的苞芦粿从此代替了北方的大葱卷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