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永强
提及爱人汤蕉媛,程道德总是满含感慨:“她的一生,远比我精彩!”这绝非自谦,而是携手走过漫长岁月后,心底涌起的由衷赞叹。暮年回首,汤蕉媛的人生轨迹如画卷般铺展,美好与坎坷、激昂与坚守,皆在其中。
1938年3月11日,印度尼西亚望加锡的晨光中,汤家迎来了最小的掌上明珠。父亲汤季春在异乡创下殷实家业,却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家中常年飘着闽南工夫茶的清香。这个在椰风蕉雨中长大的女孩,从小就在父亲的乡愁里种下了对美好故土的向往。
1955年4月,万隆会议成功召开,周恩来总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展现出卓越风采,新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同胞,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华侨不再是漂泊无依的海外孤儿。年少的汤蕉媛如饥似渴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籍,书中英雄的爱国精神深深扎根在她的心底。同年,年仅17岁的汤蕉媛,与三位同样怀揣爱国梦想的同学瞒着父母,前往领事馆领取护照,决心回到祖国的怀抱。
作为家中最小的千金小姐,当汤蕉媛向父母道出回国的决定时,父母满是震惊与不舍,母亲为此哭肿了双眼。父亲劝说道:“回去以后,日子可能会很艰苦,也许要吃窝窝头。”可汤蕉媛心意已决,坚定地回应:“哪怕吃窝窝头,我也要回去!”父亲含泪把一张全家福照片郑重地送给汤蕉媛,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当时汤蕉媛尚未出生。父亲特意将女儿的影像修成合影,满怀深情地说:“我抱你的小哥哥,让你妈妈抱你吧!”就这样,汤蕉媛依偎在母亲身旁,与四位姐姐、四位哥哥和亲爱的父母一同,留下了这帧在岁月长河里饱含温情的家族记忆。
归国后,汤蕉媛在北京十二中完成中学学业,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未名湖畔,命运的齿轮开始美妙转动,程道德至今记得那个画面:梳着两条长辫的姑娘抱着讲义穿过北大才斋的紫藤花架,阳光在她浅蓝色的连衣裙上跳跃,像撒了一把碎金。
当时程道德在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任助教,与兼任北大共青团华侨工作组组长的罗豪才同住北大才斋单身宿舍。汤蕉媛是数学力学系共青团华侨工作组组长,常来才斋汇报工作。每次她来,程道德总会不自觉地被吸引,那份心动如藤蔓般悄悄生长。他拜托罗豪才帮忙,罗组长笑着说“慢慢来”,先让他借汤蕉媛的英国凤头自行车,还贴心地写了借条。
1961年春夏之交,数学力学系共青团华侨工作组组织北京近郊西山游活动,程道德受邀参加。参观大卧佛时,汤蕉媛好奇地问副组长:“这位是哪国的归国华侨?”副组长介绍道:“这是法律系的程道德老师,安徽人,是罗老师的同班同学和同事,程老师是受罗组长邀请来参加春游的。”这番详细介绍让汤蕉媛对程道德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后来程道德常和老伴开玩笑:“你是哪国的归国华侨啊?”汤蕉媛笑着反问:“您是哪国的归国华侨?”程道德幽默地回应:“我不是归国华侨,我是嫁给归国华侨的侨眷!”
在罗豪才的牵线下,西山春游的欢笑、未名湖冰场上的搀扶、燕园夜色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声,谱成了最动人的青春乐章。1964年那个简朴的婚礼,成了他们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序章。程教授笑忆当年:“一辆凤头自行车载着全部家当,车把挂着脸盆和两个暖水瓶,后座的新娘抱着小小的包袱。”这份寒酸中的甜蜜,沉淀成金婚时相视而笑的皱纹。
汤蕉媛毕业后进入中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耕耘讲台数十载,桃李满天下。而程道德则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践行着他“红色法学家”的初心。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离教育的站台,汤蕉媛和程道德并未选择在退休的安逸中停下脚步。他们炽热的爱国之心,又一次找到了新的方向——投身于祖国文化事业的保护与传承,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们将余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文化沃土:著书立学,成为他们迈向文化传承之路的第一步。为深入挖掘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夫妇俩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整理、研究,将珍贵的文化知识、历史典故乃至名人墨迹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给大众。那一本本饱含心血的著作,为的是让更多人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举办展览是他们传播文化的又一重要举措。为让传统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走进人们生活,汤蕉媛和程道德四处奔走收集展品。从古老的书画、科举文书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场展览都像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观众在欣赏展品时,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在十年光阴里践行的“道德之诺”:从催生状元博物馆到筑就专题展馆,再到引珍品展览荣归故里、成就乡愁博物馆——“为家乡做点事”的每桩承诺,都如磐石般扎根乡土,比金石更坚,比千金更重。
在助力丈夫程道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汤蕉媛的人生又翻开新篇:她关心社区建设,为居民权益奔走,2003年65岁时高票当选海淀区人大代表。她把办公室变成“民情驿站”,十年间处理群众来信360余封——治理噪声污染,她一次次登门协商;解决流浪动物问题,她多方奔走;为修过街天桥、打通跨区道路,被笑称为“较真代表”。可大家都懂,这份“较真”背后,是对民生疾苦的体察,是对使命的担当。
程道德鼎力支持汤代表的工作,建议稿或工作总结报告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都凝结着这对伉俪的为民初心。提交给有关部门的建议,程道德都细心润色,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尽显周到。
因工作出色,汤蕉媛获评海淀区人大优秀宣传员、致公党优秀党员。她总说:“这些成绩里有老伴的辛劳,他是合格的‘大秘’。”家中珍藏的,除了一摞摞荣誉证书,还有老百姓送的“侨心为民”锦旗,鲜红的丝线,正是对她那颗晶莹“爱国侨心”的生动注脚。
从南洋闺秀到人民代表,汤蕉媛用足迹丈量跨越山海的赤子之爱;而程道德那句“侨眷”的戏言,藏着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回望汤蕉媛的人生轨迹,那份矢志不渝的信念、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映照出海外侨胞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深情——历经风雨也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在岁月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