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从“一江共护”到“一域共富”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   农夫山泉黄山工厂 黄宣/摄

">   一江清水出新安(AI视频)

  编者按:

  从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到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安徽省黄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以一江碧水为脉,持续开展“生态共保、产业共兴、民生共享”,不仅为跨省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标杆,更以生态共治撬动区域共富,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智慧。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适值“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本报特推出“从‘一江共护’到‘一域共富’”特别报道,深度阐释两地贯彻“两山”理念的探索实践,引领各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蜿蜒东流汇入浙江千岛湖,经钱塘江流入东海,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命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2年以来,皖浙两地从“水质对赌”破题到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探索出一条“生态共保、产业共兴、民生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其他23个省份、29个流域复刻推广,不仅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典范,更深刻印证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的时代命题。 

  “新安江模式”的核心,是通过经济手段平衡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试点初期,黄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污染企业、整治养殖业、集中配送农药、实施退耕还林、升级产业结构,确保出境水质达标;浙江则通过资金补偿反哺上游保护成本。历经三轮试点,新安江水质连续十余年保持优良,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标准,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新安江模式”的成功,在于化解了“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传统矛盾,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安江的实践表明,绿色发展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新安江模式”倒逼黄山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曾经的矿产开发、化工产业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全域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空气卖出好价钱、农民吃上“生态饭”等逐渐成为常态,农民人均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浙江段,千岛湖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高端水饮料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形成了“好水卖好价”的绿色经济链。两省的协同发展证明,绿色转型并非牺牲速度,而是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现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发展。 

  “新安江模式”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其制度的持续创新。2023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将补偿范围扩展至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从单一的财政补偿到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新安江流域治理逐步走向法治化、市场化,也标志着生态补偿从“输血”向“造血”升级。这一探索为国家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借鉴。 

  绿色是发展的底线,没有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新安江模式”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树立改革思维,将生态优先贯穿发展全过程,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胜势,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绿色发展既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新安江的碧波荡漾,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站在新起点上,面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坚守绿色底色,以更大勇气打破惯性思维,以制度之力、创新之智、合作之诚,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徐海生·

  从一座村庄看 

  徽州村落的美丽经济

  郁郁葱葱、绵延6公里的枫杨林湿地与清澈流动的丰乐河相呼应,潺潺溪水与悠悠蝉鸣谱成清凉小调,“绿野仙踪”的画面感变成现实。近年来,徽州区西溪南镇西溪南村厚植绿色发展本底,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两山”蓝图增色添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村民陆续外出打工,村子日渐冷清。为了让古村焕发生机,2017年起,西溪南村从各地引进艺术人才,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古民居,打造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努力寻求“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的平衡。

  2023年,西溪南火到出圈,这个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古村,当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为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发展,西溪南村首创“湿地轮休”机制,给枫杨林及各类生物留出休养生息的空间。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焕发生机,纷纷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穿越古今的鱼灯夜游会、浪漫的田园热气球、热闹的枫杨市集……西溪南以无门票、重业态的形式,不断延伸旅游产品链条、注入文化创意,构建“生态引流—业态增值—文化赋能”的绿色发展路径。今年以来,西溪南游客量达141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31%。

  “两山”理念改变的不只是一个村庄。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从一个靠卖木材为主业的小山村蝶变为坐拥5家知名景区的旅游强村;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推动生态观鸟、康养旅居等特色IP从“流量”走向“留量”;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依托徽派盆景产业和独特自然风光,激活“美丽经济”;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人均收入翻了10倍;黟县美溪乡庙林村依托山水优势,让深山村民吃上“生态旅游饭”;祁门县芦溪乡芦溪村从单一的“种茶卖茶”到多元发展“茶旅融合”,用一片叶子“沏”出乡村振兴路……这些地方实践都在诠释着同一个道理:发展与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两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正在黄山大地徐徐展开。 

  ·舒 俊·

  从一片叶子看 

  富民强村的绿色“钱”景

  进入秋季,在祁门县平里镇贵溪村的祁之源茶业合作茶园,茶农们挥锄除草的身影已成为山野间一道跃动的风景。

  “公司严禁使用除草剂,必须靠人工锄草。起初觉得费事,现在真心认同!”茶农吴立新说:“锄草后,每斤鲜叶能多卖几块钱,一季就能多收入近5000元!”吴立新的一番话,正是黄山市在全省首创的茶园绿色防控模式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如今,黄山市鲜叶抽样欧盟达标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以上,超50万亩生态茶园成为黄山“绿水青山”最鲜亮、最厚实的底色。

  黄山深谙守护生态就是守护产业发展的命脉,除了率先推行茶园绿色防控模式,还运行了全省首个市级茶叶数字化管理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将生态优先的理念深深植入这片叶的“基因”。

  当鲜叶离开枝头,一场价值的跃升之旅随即开启。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毛峰、屯绿等黄山名茶经过分装、打包,将远销海外市场。而在更多深加工企业的车间里,传统茶叶被萃取、浓缩,成为新式茶饮强劲的“芯”。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推出2000余种新风味茶,服务超过800家茶饮品牌;黄山毛峰茶业集团成为立顿核心原料供应商,袋泡茶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科技赋能下,黄山市已崛起为全国新中式茶饮原料核心供应基地,与全国90%的新式茶饮生产商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深加工产值超8亿元。

  一片叶的旅程,并未在工厂画上句号。如今,茶文旅的融合画卷已在全市铺展,精品茶旅线路15条、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22处、茶叶博物馆9家、涉茶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20余个,近百个村庄依托茶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因茶而美、因茶而兴。

  2024年,黄山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83.5亿元,同比增长7.3%,40万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超1.2万元。今年上半年,黄山市茶叶出口量2.7万吨,同比增长18.6%,茶叶出口值占同期安徽省茶叶出口总值的79.9%。

  从苍翠欲滴的生态茶园,到智能高效的现代工厂,再到韵味悠长的文旅空间,一片小小的黄山茶叶,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不仅泡出了一杯富民强市的醇香之茗,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山大地最鲜活、最芬芳的时代注脚。

  ·李晓洁·

  从一间“超市”看 

  乡村风貌的焕新升级

  这是一家特别的超市——“生态美超市”,它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2016年,地处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率先在全省创办“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将捡拾的垃圾分类后兑换生活日用品。多年来,黄山市全面推广“垃圾兑换超市”,并升级为“生态美超市”,其内涵和外延得到持续丰富和拓展,通过开发“生态美”绿色存折引入积分制,新增19种“正、负”行为积分,引导群众通过无偿献血、志愿参军等正能量行为获得积分,打造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治共享平台,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而今,黄山市已先后建成“生态美超市”485家,连点成线、聚线成面,逐步实现新安江流域重要乡镇及行政村全覆盖,真正做到了“小切口、大效益”。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垃圾收储转运模式,“生态美超市”充分发挥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了传统模式下人员和车辆的投入成本。2024年,全市“生态美超市”累计参与兑换人数达32.76万人次,共兑换垃圾3473.69吨,其中可回收垃圾425.5吨;通过设立超市管理员岗位吸纳脱贫人员约90人就业。 

  2019年,流口村“生态美超市”项目荣获全国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为安徽全省仅有的两个获奖项目之一。2021年,“生态美超市”成功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2022年,“生态美超市”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和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十三五”时期优秀案例。2023年,“生态美超市”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典型案例。2024年,全省首个“生态美超市”地方性标准发布。 

  从一个村的创新尝试,到全市范围的广泛推广,“生态美超市”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保护环境从一个口号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实际行动,成为黄山市文明新风尚。

  ·冯 劼·

  从一个平台看 

  价值转化的点绿生金

  “每吨每年4800元,总价10.05万元。”2025年1月21日,徽州区城东工业供热有限公司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将富余的4.188吨氮氧化物排污权转让给农夫山泉(安徽黄山)饮用水有限公司。 

  “这是安徽生交所完成的全市首笔大气排污权交易,既盘活了闲置环境资源,又精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是黄山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安徽生交所董事长刘晓路介绍,今年1—7月,安徽生交所完成项目交易732笔,交易额2.75亿元,同比增长6.18%;其中生态产品交易126笔,交易额1.49亿元,同比增长67.42%。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完成交易10759笔48.74亿元,溢价金额7300余万元。 

  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成立于2011年,原名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是总部设在黄山市、具有全国经营资质的省级农林类产权交易平台,目前已拓展为涵盖农村产权、排污权、水权、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交易平台。 

  更名后的安徽生交所,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断探索深耕:2023年完成全省首笔跨市域“生态检察+林业碳汇”交易;2024年促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项目以805.89万元成交;2025年更以2000万元完成全省首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项目交易,创下安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金额新高;今年4月,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安徽生交所成功举办,实现省级交易市场零的突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安徽生交所推动了“林、污、水”三大生态产品省级交易市场的协同共进,平台影响力也随之逐步扩大。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安徽生交所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用市场化手段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这条“平台赋能、机制创新、金融联动”的转化路径,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安徽生交所将持续拓展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丰富平台功能,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叶有辉·

  从一批项目看 

  产业共兴的蓬勃生机

  走进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一条近1公里的参观步道蜿蜒延伸。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瓶瓶水在自动化设备中快速流转,从吹瓶、灌装到贴标、包装,整个过程呈现满满“科技范儿”…… 

  2024年7月,总投资12.5亿元的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64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这瓶源自新安江的“生态水”,正通过产业化路径汩汩流淌成“经济活泉”,折射出皖浙两省从生态补偿迈向产业共兴的深刻变革。 

  今年3月,徽州区与浙江吉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标志着项目正式落子黄山。这个由黄山市浙江总商会牵线搭桥的智能制造项目,成为两地产业协作的最新注脚。2024年,在商会推动下,黄山新签浙江投资项目103个,协议投资额达134亿元,其中杭黄合作项目54个、总投资超77亿元。深耕黄山二十载,黄山市浙江总商会已凝聚近2000家浙商企业,促成盛龙装饰材料、东驿森林野奢酒店等重大项目落地,十余万浙商将发展动能注入黄山肌理。 

  项目合作的蓬勃生机,源自皖浙两地持续深化的协作发展。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黄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200亿元开展流域治理,淘汰搬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和项目。这份守护不仅送来一江碧水,更赢得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2023年9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将合作维度从资金补偿拓展至绿色金融、新兴产业等六大领域;2024年,杭黄联合推出“20+3”合作事项清单,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电商金融、人才科技等方面,从“生态补偿”到“产业共兴”,两地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当新安江的清波连起钱塘江的潮涌,生态补偿机制孕育的产业新芽正在黄山连绵群峰间茁壮成长。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壮阔图景上,皖浙两省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合作为笔墨,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通向“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王蕾 张妍·

  从一个产业看 

  生态工业的澎湃活力

  在千岛湖的万顷碧波映照下,一条生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正焕发蓬勃生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杭州市淳安县以“水”破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打造出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的百亿级水饮料产业集群。

  千岛湖573平方公里的优质水源,是生态工业发展的天然基石。自上世纪90年代农夫山泉率先落户,这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为了进一步发挥水饮产业主导作用,淳安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引活水、壮龙头、拓赛道、聚集群,打造水饮料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千岛湖原水进企供给工程,建设蓝领公寓和物流基地,筑巢引凤成效显著:农夫山泉25年深耕,5家子公司年产值近40亿元;千岛湖啤酒正向10亿产值迈进;承德露露、东方鸿鹄等73家企业相继扎根。今年上半年,水饮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6%至27亿元,销售收入猛增37.7%达97.1亿元,全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越来越多优质水饮企业在淳安投资落户、逐步壮大。

  产业纵深发展催生赛道“裂变”。从单一饮用水拓展至水、饮料、酒类“三足鼎立”,威士忌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引擎。总投资42亿元的5个威士忌项目中,千岛湖威士忌等已投产,这些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能达2.03万吨,金色酒液正注入产业新动能。

  面对发展空间受限、物流成本高等挑战,淳安打出组合拳:出台专项政策强化全链条保障,近三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签约项目104个;一方水饮超级工厂完成桩基施工,“胖虎”果汁饮料项目进场改建,水饮料制造业投资同比激增34.4%。组织企业亮相上海国际食品饮料展等8场展会,发放资料超万份;“千岛湖水”品牌定向对接长三角客户超200家,与娃哈哈等行业龙头共建全域营销机制,吸引5个优质储备项目落地评审。设立水饮料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同步建设生态集散中心及污水处理设施;实行“要素跟投”机制,保障用地230亩;设立5000万元产业资金池,2024年已支持6个项目2100万元,缓解企业燃眉之急。同时,淳安积极向上借势,争取设立市级水饮产业基金、参照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享受政策支持,呼吁新引进项目优先布局,为生态工业提供更强支撑力。

  从一泓清水到多元产业,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淳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特别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都市快报记者 王夏琴·

  荣誉榜

  “新安江模式”入选:

  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

  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选案例

  第六批全国干部培训教材

  《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丛书》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

  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领航”主题宣传

  责任编辑:徐海生 朱西敏 版式设计:杨育童

  支持单位: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AI生成

  全国复刻推广“新安江模式”主要省份和流域

  福建 广东

  ·汀江—韩江流域

  ·九洲江流域

  广西 广东

  ·东江流域

  江西 广东

  ·引滦入津流域

  河北 天津

  ·赤水河流域

  四川 云南 贵州

  北京 河北

  ·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

  安徽 江苏

  ·长江流域(苏皖段)

  ·滁河流域

  安徽 江苏

  ·酉水流域

  湖南 重庆

  ·渌水流域

  江西 湖南

  四川 重庆

  ·长江流域(川渝段)

  ·濑溪河流域

  四川 重庆

  河南 山东

  ·黄河流域(豫鲁段)

  四川 甘肃

  ·黄河流域(川甘段)

  湖北 湖南

  ·长江流域(鄂湘段)

  甘肃 宁夏

  ·黄河流域(甘宁段)

  北京 河北

  ·官厅水库上游

  永定河流域

  宁夏 内蒙古

  ·黄河流域

  (宁蒙段)

  湖北 江西

  ·长江流域

  (鄂赣段)

  ·龙港河流域

  湖北 江西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黄河流域

  (蒙晋陕段)

  安徽 江西

  ·长江流域(皖赣段)

  ·阊江流域

  安徽 江西

  重庆 湖北

  ·长江流域

  (渝鄂段)

  重庆 湖北

  ·阿蓬江

  (唐岩河)流域

  青海 甘肃

  ·黄河流域

  (青甘段)

  ·湟水河流域

  青海 甘肃

  ·汉江流域

  湖北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