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6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许明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科技支撑 创新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发展特色农业,全过程、全链条的技术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强化产业链中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积极依托农科院所、农技推广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并大力推广。加强特色农业产业以及产业链延伸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农业产品,特别是满足旅游市场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完善创新机制,支持特色农业相关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展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充分发挥农企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此外,还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品种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等手段,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激活特色农业发展活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增长极。

  城乡融合 协同共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现代化,就是农业要与工业、信息一同现代化,农村要与城镇、农民要与市民一起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坚持特色农业与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以产业升级、要素互通和数字化赋能为核心的协调发展之路。

  一是以特色农业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城镇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高附加值、高品质和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的深度延伸。有效依托乡村田园风光,打造流量IP,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农文旅成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有效缓解农村“空心化”的蔓延,进而促进乡村实现产业振兴。实施“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首席服务官”等政策,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吸引城镇人才、技术向农村流动,提升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建好农村电商服务站,搭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实现特色农产品24小时直达城市商超。

  生态绿色 贯穿始终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禀赋,在制度创新、技术集成上实现突破,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黄山市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82.9%,发展林下特色农业经济具有资源优势。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深化林长制改革,完善“四级林长+跨部门协作”的立体监管网络,通过“林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治理监督体系。黄山茶文化底蕴深厚,优质茶叶资源丰富,要以全域茶园绿色防控为引领,积极推广绿色生态技术,通过“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以草治草、机械除草”等防治草害措施,构建全域茶园绿色防控体系,从而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特色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开放理念 融入发展

  积极发挥市场开放激活产业动能的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组建特色农业产业招商团队,通过链式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在经营模式上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打造市场化运营体系。以区域开放实现跨区域生态价值转化,通过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打通长三角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和合作。打响农业博览会品牌,推进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海内外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在开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成果 人民共享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共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持续获益。着力打造一批服务特色农业的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次加工,建立大中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深加工互补机制,以产业为撬动,带动整个地区行业发展。同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选派专业干部人才驻村指导产业发展,强化基层组织对资源分配的监督和协调,并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保障,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