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小法庭”展“大作为” 绘就善治新“枫”景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歙县人民法院深渡人民法庭法官前往大茂社区网格点,实地查看并化解一起土地纠纷

">   祁门县人民法院历口人民法庭“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内,法官联合箬坑乡司法所高效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   徽州区人民法院潜口人民法庭法官与“中国好人”曹永利一同前往杨村乡了解涉诉茶企经营状况

">   屯溪区人民法院黄山经开区人民法庭内,法官利用午休时间高效化解一起合同纠纷案件

  □ 刘阳 本报记者 钟伟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派出机构,身处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近年来,我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积极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为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法治黄山贡献力量。

  1 “小法庭”融入“大治理”

  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小到一针一线,大到房屋、土地、产权、债权,归根结底都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处理好了,事了人和;处理不好,矛盾激化、对簿公堂。

  “真的没想到,一天就够了。”今年6月16日,当拖欠两年之久的茶叶款有了着落,祁门县历口镇茶农汪某难掩激动。

  2023年茶季,汪某将茶叶出售给当地商户,对方支付14000元茶叶款后,余款17000余元迟迟未付。两年来,汪某多次催要,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搪塞。无奈之下,汪某只能向祁门县人民法院历口人民法庭寻求法律帮助。

  因涉案金额不大,且原告与被告为同乡,有一定调解可能。为减轻当事人双方诉累,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茶商,得知对方在外地无法到场后,法官当即决定改成“云端调解”。

  6月16日上午11时,在历口人民法庭线上调解室,法官通过耐心疏导,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茶商承诺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余款。当天下午,法庭为双方出具了调解书。

  这起纠纷的快速圆满解决,是人民法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法院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推动各基层人民法庭主动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加强与辖区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联系,与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建立联动化解制度机制,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努力做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简易案件“快立、快调、快结”。

  今年4月初,歙县人民法院深渡人民法庭将今年一季度辖区案件成讼情况,函告各乡镇综治中心和网格群,晒出“成绩单”,找准化解点,共同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深渡人民法庭坐落在美丽的新安江畔,属典型的山区、库区、景区法庭,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为进一步贴近服务群众,该法庭积极打造“网事如枫”品牌,开创“不如见一面”工作法,坚持“庭审地点离家近,开庭时间群众定”思路,开设“时令法庭”并坚持10余年,数千件纠纷得到化解。

  2024年,该法庭又在全市率先开展“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法庭干警走到群众身边,当起矛盾纠纷的“和事佬”,架起一座座警民连心桥,解决一桩桩群众烦心事。

  在贴近群众、就地化解纠纷的实践中,我市各基层人民法庭不仅探索出契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法,还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善治基因。比如,黟县人民法院古民居法庭“借古人之哲思、解今人之困惑”,将徽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与司法审判有机结合,在西递建立“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充分运用“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工作法,引导当事人相互体谅、退让和礼让,大大提升了案件调处成功率。2024年,法庭民事案件调撤率为57.52%,诉前化解成功率达38.82%。

  打造贴近寻常百姓家的“枫桥式”人民法庭,促推基层治理从“化诉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设立60个法官工作室和“无讼”工作站,12个巡回审判点,2024年以来,前端化解矛盾纠纷1.7万余件,全市万人起诉率持续位居全省法院最优行列。

  2 “小法庭”助力“大发展”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律,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锋利、最可靠的武器。

  黄山市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叶收入是全市多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徽州区人民法院潜口人民法庭管辖区域为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地。为进一步丰富“茶乡法庭”品牌内涵,该法庭将“吃茶评理”的传统融入调解工作,打造“茶乡调解室”,并与“中国好人曹永利调解室”共建共享,集聚乡贤熟人熟事熟地优势,结合人民法庭专业优势,以德法共治助推乡村“和美之治”。

  坐落在黄山区汤口镇的黄山风景区人民法庭,其辖区内除黄山风景区外,还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以及其他旅游景点6处,宾旅馆540余家,私营餐馆、超市、购物点达1200户。如何护航辖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法庭干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4年2月,张某和李某因招揽游客发生口角,继而发生肢体冲突。因此前李某右手掌骨折尚未恢复,此次肢体冲突导致伤情复发,经医院诊断为掌骨骨折,住院治疗9天。事后李某将张某诉至法庭,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1万元。

  由于两商户纠纷由来已久,此次事件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法庭多次调解未果。为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更好地推进以案释法,黄山风景区人民法庭决定对该起案件进行巡回审判。审理过程中,双方均表示愿意接受调解,法庭随即邀请张某、李某所在社区参与调解工作。经过入情入理的一番调解,双方情绪缓和,张某当庭支付李某5000元作为赔偿,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依托黄山、太平湖两个风景区人民法庭,黄山区人民法院在黄山、太平湖、翡翠谷和芙蓉谷景区分别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由庭室负责人作为纠纷受理日常联系人,提供电话接访、诉前联调、巡回审判等一站式便民服务。该法院还与旅游管理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力争将涉游客的纠纷化解在诉前,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旅游投诉及重大旅游服务质量问题。

  作为全省首批旅游示范法庭之一,休宁县人民法院齐云山风景区人民法庭强化党建引领,紧密联系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村—乡镇—法庭”三级解纷网络,利用辖区内“讲道理”“握手言和”等基层治理品牌,形成纠纷化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近3年来,该庭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663件,调撤率近74.42%;受理执行案件375件,涉旅纠纷保持为零。

  发挥基层人民法庭服务功能,我市法院把快速化解涉旅纠纷作为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基层法庭在全市13个主要景区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公布24小时旅游诉讼服务电话,保证“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全天派驻值班法官,确保游客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先行调解。2024年以来,全市有53处A级以上景区无涉旅纠纷进入诉讼程序。

  优化升级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丰富服务民营企业的形式和载体,今年5月以来,在市中院的指导推动下,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等地法院“天平护企工作室”在当地经济开发区相继挂牌成立,通过延伸法庭职能、下沉审判力量、指导纠纷调解,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高效率”法律服务,力求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园区,为经济开发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定制型”人民法庭,针对特色农作物耕种时令性强、收获采摘时间短等特点,全市法院搭建“时令法庭”“午间法庭”“茶乡法庭”13个,服务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法治护航中心及“天平护企工作室”,为企业提供“厂门口”的法律服务。2024年以来,高效办结涉企案件8934件。

  3 “小法庭”守护“大民生”

  司法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落脚点是生产生活,司法服务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门口这条路,终于搞平整了,我女儿回来,车子可以顺利掉头了。”

  “门口这条路”,给谢老汉带来了两年多的烦恼。邻居周某趁着道路硬化,私自把路牙加高15公分,防止雨水流入自家院内,但是影响了谢老汉家的车辆进出。为此谢老汉打过热线、报过警,均未得到妥善解决,直到今年5月,歙县人民法院的法官通过“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远程精准指导调解,堵在两家心里的那道坎才终于抚平。 

  “门口这条路”在歙县狮石乡。该乡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接壤,是黄山市最偏远的乡镇,辖区内的14组、15组,更是在云巅之上,从乡政府驻地前往,还要在崎岖山路上颠簸近1小时。

  狮石乡近年来虽然成讼纠纷年均不到10件,但是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红色旅游等逐渐兴起,新业态的较快发展,使得未成讼纠纷增长不少。这里的纠纷主要由歙县人民法院王村人民法庭管辖。面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现状,如何解决最偏远乡镇群众的前端纠纷化解难题?今年5月,王村人民法庭按照黄山中院的工作指引,在狮石乡成立了黄山法院最偏远的“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发挥其实质解纷、实地解纷、便民解纷等功能,顺利解决了这起道路通行纠纷。

  “我们自己跑得远一点,就离群众近一点,只有走近群众,纠纷化解才会更精准、高效。”王村人民法庭庭长吴成辉如是说。

  离群众近一点,解决纠纷速度快一点,是全市法院干警的价值追求。

  2024年11月25日,屯溪区人民法院黄山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高效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当事双方纷纷向利用午休时间办案的刘法官道谢。

  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杭州某公司向黄山某公司采购塑粉等材料,累计拖欠货款1万余元,经多次催款无果,黄山公司起诉至法院。

  本案原定2024年11月26日开庭,因杭州公司法定代表人提前一天抵达黄山市,为免反复奔波,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法庭提出提前开庭的申请。经沟通,原告代理人同意提前开庭,但要从外地赶来。原告代理人赶到法庭时,已到中午,刘法官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耐心地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真的太感谢了,耽误了您午休……”面对当事人双方连声致谢,刘法官感慨道:“用一个午休实现案结事了,免去双方当事人多次来回奔波追款,很值!”

  按照便民、利民总体要求,我市法院鼓励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庭科学设置“安检、接待、调解、审判、工作、生活”等功能区,开设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服务窗口;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以电子诉讼服务为核心,“一网通办”立案、送达、阅卷、保全、调解等各项业务的智慧诉服新模式。2024年,全市法院通过网上立案总数达4060件,电子送达率达90.24%。

  持续推进科技法庭改造升级,实现智慧法庭和互联网终端的有机融合,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参与庭审活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法院还在新安江上中下游全覆盖设立司法保护基地,常态化进行就地办案、就地释法、就地执行和修复,邀请代表委员、行政执法人员、村民代表等旁听庭审、见证执行、分享感悟,让人民群众通过鲜活案例提升环境保护理念。2024年,全市法院受理破坏环境资源案件较2018年同期下降47%。

  打造穿行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型”法庭,成立“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37个,法官用脚步丈量大山、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人民群众对黄山法院的诉讼服务满意率始终位居全省法院第一方阵。

  提升服务质效,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市各基层人民法庭的务实之举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