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黄山日报

山中何所有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6版:文化徽州       上一篇    下一篇

">

">   《水明轩雅趣之一》

">   《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之一》

  □ 方鹤影

  黄山这片土地,永远不会缺少真正的画家。

  几个月前,“象外·甲辰(2024)王昱山水画展”取得超乎预想的成功。也许王昱并不想以人多声大来彰显氛围火热,选择把展厅放在远离市中心且场地不大,但却安静有档次的近黟山房。展出首日数十位专业人士和亲朋好友前来观看,本地绘画圈一众大咖到场,展厅内边观摩边讨论,点评之声不绝于耳,研讨会上个个由衷发言,谈笔墨技艺,谈文化精神,兴味浓厚,意犹未尽。会前每个位置已经摆上一本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封面题字为烫金色的大八开精装《王昱画集》,150余幅山水及花卉精品力作,连同洪少锋(黄山市书画院理论部主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凌徽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合肥书画院院长)、董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黄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三位先生撰写的序和跋,一起呈现在每个人眼前,把展厅带给大家的震撼再往上推高一把。当晚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除了几张现场拍摄的照片,还写了一句话:“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的本质是精神自由。王昱的绘画做到了。”

  黄山市钟灵毓秀,特别适合画家生长。新时期以来,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潮流推动,中心城区屯溪每年都有很多书画作品展览,给市民群众提供美感体验,奉献精神食粮,也给众多书画圈中人创造了互相切磋的机会。这些展览主题丰富,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部分质量很高或较高,观众络绎不绝前往观看和点赞。也有展览从策展到作品皆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平庸之作很多,笔墨枯燥无味,构图陈旧单一,压根儿就看不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是什么,没有看点,兴味索然。

  王昱的个展是几年以来众多画展中一道格外雪亮的白光。透过一幅幅烙上强烈个人印记的画作,人们感受到一种深沉充沛的激情,体会到一种意蕴幽深的思绪,即是看到了一个有着真实性情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最近一次小聚王昱乘兴唱了《等待》,一开口即是“我为什么”和“我不知道为何”,以“我”为主语的问句,率先为曲调输出一种突出自我的深沉浩渺的情绪,接着一个“来”字,在一组强劲而坚定的上行音阶中一级级唱响,如穿过暮色的一排高过一排的巨浪,淹没了沙滩,跃过了堤坝,最后裹着飓风拍击过来,排山倒海,势不可当。歌曲视野极为开阔,须率性纵情才能演绎到位,把真实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演唱不仅要求内在气息强大,且需做到自始至终畅行无碍,否则稍有停顿,便会中途断裂,之前所有的准备和努力顿时散落一地。王昱的绘画一如他的歌唱,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艺术到底是要表达情感和思绪的,不然就不算艺术。人有喜怒哀惧爱恨等等,绘画在表现上富有优势。走进王昱画展现场,或翻开他精心制作的画册,便会感到有一股感情的潮水,在身边集聚和涌动,时而潺潺流淌、时而一泻千里,或汹涌澎湃,或静影沉璧,自己内心也会随之波动起伏。王昱的画几乎每一幅都满幅构图,满满当当,不大容易找到有大面积的留白。画家心中好像蕴积了太深的情愫,有了诉说不完的肺腑之言,需要一笔接一笔以至千万笔齐刷刷向外倾泻出去。表现外部世界从来就不是他画画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他自己,是他的心,所以他并不执着于对物象作精细刻画,而是大笔一挥,三五下画出轮廓大象,然后反复予以强化,表现永远大于描述,不拘形似,却功同造化,用真情实感作载体,将自己和盘托出,这也许就是“不着相”的“象外”之意吧。中国山水画在起步阶段就对这种“画格不拘常法”“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的画法另开只眼,给予高度且特殊的优待,唐代朱景玄撰写《唐朝名画录》时,在张怀瓘首提“神、妙、能”三品外,再设一款“逸品”。能品有技巧,妙品有意趣,神品有功力,而逸品有境界。王昱作画超越功利目的,真情流露,注重个性,不受形式羁绊,逸笔草草,看似很不经意,实则超然物外,当属逸品。

  那么,王昱通过笔墨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为何它会如此浓烈?这里有一个巧合,歌曲《等待》用两个问句作弓,把感情的火山整个射了出去,王昱最核心的感与思,也寄托在两个问句里面:一句是“山中何所有?苍然在高岗”。另一句是“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这是他两组作品的标题。展厅和画册里共同以《山中何所有?苍然在高岗》为题的画多达十四幅,共同以《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为题的画也是十四幅。历代画家画山水册页、花鸟册页的情况很多,但都为小帧作品,像王昱这样以同一个标题画出十多幅整六尺甚至更大尺幅作品的,实为罕见,所以笔者格外留意和关注。问句大多为强化语气引起更大注意而发出,《山中何所有?苍然在高岗》同题组画,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五代和北宋画家的全景山水画,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雄浑壮阔的构图带给人远离世俗喧嚣的体验,也会联想起两晋南北朝名家高士笔下的山水诗,与“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意境,血脉相承。除了同名十四幅外,另有《深壑幽居》同题六幅,《闲云逸趣》同题五幅,以及《云烟涤尘》《天空明净》《行到水穷处》《落木千山映晴岚》等,都可归入这一主题。

  《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组画,包括《阡陌烟村》同题十幅、《田居怡然》同题七幅、《隽永徽州》同题六幅、《故园徽州》同题五幅、《乡土徽州》同题四幅、《赤子乡情》同题二幅,还有《新安流春去欲尽》《自在徽州云烟中》《新安山色》《茶香春望》《茶香秋早》《穷居野情》《村桥原树似吾乡》等,又极易触动观众,联想到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每一幅画都是春意盎然的样子,草木肆意生长,树上开满花朵,宁静的徽派老房子掩映其中,仿佛在做着一个永远都不醒的梦,小船从河里悠悠驶过,古老的石拱桥如驼背的老人,默默望着渐渐淡去的涟漪,矗立在半山腰的高塔,不经意中透露出这块土地的非凡,仿佛一首人与自然血肉相连、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情到深处,艺臻至境。这里须多看一下两幅很特别的画,《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之一和八,可能是思乡难抑多喝了两杯,醉后徽乡摇摇晃晃;又或者一次次梦回徽乡,如梦徽乡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突破传统窠臼,将水墨画和油画技法合二为一,笔法纵横挥毫,任意勾形,虚实变化纯属偶然,却又恰到好处难以言说,创造出具有强大魅力的精品佳作。如果你对标题中“游子漂泊”四字产生了警觉,一定会直觉地意识到,这里的徽州,早已成为他永恒的精神家园。再看看另几幅携带“归心”的画——《山径萧萧归客家》《林溪村路唤归锄》《溪桥茅店知归心》(同题2幅)和《乡途不负故园情》,对上述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又会再深入一层。从屯溪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开始服役,在从警道路上热血奔波几十年,画家在退休前夕举办这个画展,袒露对绘画艺术的一片深情,对真挚散淡生活的无限向往,意味深长,令人动容。

  喜欢创作大幅同题组画,的确是王昱绘画的一大特点。除了山水画《山中何所有?苍然在高岗》和《谁道徽州春不好?游子漂泊尚天涯》各十四幅,花卉画《芙蕖盈盈》十四幅和《梅竹傲雪》3幅、《青士风骨》2幅,以及以自己的斋号为题的《水明轩雅趣》四幅,也都是同题组画。音乐家面对重大主题时,往往选择多乐章乐曲,或多声部歌曲的形式进行创作,王昱的做法与此相同。隐入大自然的高山流水,回归田园之上的精神家园,还有对荷之高洁、梅之独立、竹之淡泊、菊之飘逸的尊崇和向往,是他内心深处最浓重的部分,只有反复勾画反复咏唱,才能充分释放出来。

  在画法上,除了满幅构图,笔密墨淡也是王昱的显著特点。一笔笔紧密写出的背后似乎能看到宾翁的影子,更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气息,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节奏里,继续利用足够多的时间给画面层层加厚,并努力做到黑密厚重、黑里透亮,已经没有大的必要,所以他选择发挥书法功底扎实的优势,以淋漓尽致的笔致直抒胸臆,或灵动飘逸,或老辣古拙,每一笔都如写字一样一横一竖写出,有时还化用油画的一些用笔方法,不管用笔如何繁复茂密,依然明晰可辨,心手双畅,神完气足。多用淡墨的直接效果是淡化物象,观画者也会因此淡化对细节的执着,而通过“样式”直接抓住内核。打个比方,王昱的画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辨识率很高,一眼就能看出的抒情诗,而且相比较高山大壑和飞瀑流泉,草木丰茂人畜悠闲更富有恬淡萧疏的诗意。用淡墨有利于营造含蓄的意境,与画家想要抒发的感情完全合拍。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昱的画里,人与山水自然浑然一体,古典和现代没有分别,万物并作,生生不息。擅长书法的他几乎没有给所有的画写上标题,使其成为“纯绘画”,好像是有意放弃对作品书卷气的追求,而让其保存更多自然的清新之气,和混沌淳朴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