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新安江像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那么,林廊清影便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而廊亭中的人文点缀就是最具魅力的“诗眼”。这座位于新安江畔的徽派长廊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匠心独运自有一番雅趣,好似一位婉约清丽的徽州女子,将山光水色绣进裙裾衣袂。
沿滨江公园水车下行约200米便是林廊清影,但见四座凉亭连接三个长廊。这座长约百米的长廊取材樟木,装点以徽州楹联为主,荟萃了20余副古徽州地区流传百年的经典楹联。所有亭廊进出口的外联描绘山水风光,内联则呼应做人、读书、为官、经商主题,自然人文系之一体,可谓巧思精妙。
立于第一个廊亭入口,抬头可见横楣处悬有“林廊清影”金字匾额,两侧立柱挂有“山抹微云无墨画,竹敲秋雨有声诗”“劳中思逸笑而谈谈而笑,忙里偷闲行而坐坐而行”两副楹联。廊外江面辽阔、云水相映,幽亭旁花木扶疏、修竹摇曳;廊下碧草如茵、新葩娇嫩,风拂草木如浅吟低唱,清芬醉人;廊里美人靠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正在小憩,漫步其中,步移景异,举目可眺孙王阁,碧波荡漾鸟儿翩,新安大好山水映入眼帘!这正如廊上联语所言:“林廊始建远山近水堪入画,清影重来飞鸟游鱼促成诗”。
再往前走便是第二第三处连廊,迎面是修身济世联一组:“是贤父母宜培德,做好儿孙快读书”“无欲养心蕴真习静,读书补胆作画贻神”二联启迪心性,教人尚学崇德,保持淡泊豁达的本心,涵养良好家风福泽子孙后辈;“勤学如绕屋清流不舍昼夜,立身似中庭翠柏直上云霄”“功夫若撑船稍松则退,学问如进篑积久升崇”二联则催发幽思,提醒人们立德修身与学识增长的诀窍皆在一个“勤”字。望着“开其源节其流生财有道,食以时用以礼富国足民”一联,让人感叹新安江水不仅滋养出程朱理学、新安画派,更有徽商的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品读这些楹联便能体味徽州人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
漫步至第四座廊亭,出口处“徽行天下”牌匾悬于正中,两侧刻有“黄海五海通四海,渐江一江达三江”楹联。黄山有“黄海之山”的雅称,明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描绘“五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天海)内云海奇观,清康熙帝游历黄山后御题“黄海仙都”;新安江各段古称渐江、徽港等,此联不仅赞颂了黄山风景的神奇瑰丽,更彰显了徽州地域优越,水陆通达,品读联语间仿佛云海翻腾身临仙境,恍又听闻屯浦码头上此起彼伏的号子,望见江面上连樯接舳的商船载着特产风物和牵挂乡愁,往来间赢得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又应了廊亭外联“五水回环通六邑源流到此一齐收住,福星高照看半江帆影都将满载归来”。这些匾额楹联文气沛然、寓意深远,行楷隶各体兼备,书法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她们不仅成为廊亭的典雅装饰,展现了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更为流连其间的游人营造出精神的无垠天地。
从空间布局上看,林廊清影并非单一的景点,她既是滨江亲水景区的点睛之笔,又串联起生境花园、徽州照壁、湖边古村落、屯浦归帆等节点,让游观者有了赏玩休憩之所,又与周边风貌相依相融,为景致增色添彩,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点缀。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连珠成链妙不可言。站在廊中赏景自是悦目赏心,而乘着画舫游江也别有一番意趣。船身推开碧波,清影林廊卧于江畔,船上人看廊中人倚栏远眺,廊中人亦看船上人观景拍照,于是你拍下了我,我也在你的镜头里,真是相看两不厌,彼此成风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画中、画在人间。有时,我们并非一定要去远方找寻诗情画意,也可以在日常、在附近,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林廊清影便是风景的“诗化”,是一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城市美学空间。置身廊内,让风声、水声、草木的呼吸、人间的烟火漫过心头,自然之美、建筑之美、人文之美便尽收眼底。此刻,凭栏处忽觉满廊联语都活了,江水汤汤,孙王阁似砚台,千百年来,徽州儿女们在这片被山水润泽的新安大地上,续写着生动隽永的绮丽诗篇。
这正是:
林间自有琅嬛境,
廊悬古训抱墨香,
清波不倦吟雅韵,
影映丽景入一江。
·张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