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有了经济保障,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谁来干,芜湖便开始一道道攻克“难关”:推动解决人员入编管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债务化解等28项具体工作,成了芜湖交出来的改革的难点堵点破解“清单”。
改革的落点,始终是“人”。
为了医院,能“轻装上阵”办医。近3年来,通过实施公立医院债务化解行动,市属8家公立医院已化解长期债务10亿元,切实让医院减负、轻装上阵,公益的“底色”才能更加纯粹。
为了医生,能体面、有尊严地执业。2022年以来,芜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572项,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9.3%提升至37.9%,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创新薪酬核定方式,将工资总额与医疗服务量、成本控制、公益性指标挂钩,公立医院既能坚持公益属性,又能激发发展活力。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将1000余名优秀编外医务人员和大学生村医纳入编制管理,让他们找到归属,形成了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了患者,能在家门口看好病。芜湖实体化运行“会诊转诊中心”,它不是冰冷的行政机构,而是有温度的资源调度枢纽。专家库全市共享,疑难杂症多学科会诊,基层转诊免预约……一系列举措,旨在让百姓可以家门口看专家,就近治好病。
数据无声,却有力量:2024年,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人数较上年减少1.2万人次、同比下降17.6%,肿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个人费用支出降低50%以上。患者的脚步,是对改革最好的投票。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正是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字,让医生回归“医”者本色。
向往何方——从“治病”到“健康”的价值升维
啃“医改”这颗硬钉子,并不是芜湖的一时兴起,而是必须拿下的坚定。为此,芜湖走得并不轻松,却一步步落地有声:
2007年,芜湖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医药分开改革,切断“医”与“药”之间的利益链条,被称为医改“芜湖模式”。
2010年,芜湖市成为全国17个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之一。
2012年,芜湖市各县均被列入国家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并开展公立医院综合绩效目标考核。
2019年,芜湖市相继获批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城市医联体国家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大力推进长三角医疗机构深化紧密型合作。
2022年至2023年,芜湖市入选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和省级综合医改示范区,综合医改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以改革之名,这其实是一场从“医疗”到“健康”的理念跃迁。建立起智慧健康服务平台——“芜湖健康大脑”,接入全市近1000家医疗卫生单位,归集35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卫健、医保、药监等部门的数据,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构建全民健康促进体系,让“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庭医生签约入户,慢性病管理到人,健康素养融入日常……健康的防线,从医院前移至个人。
这更是一场从“健康”到“幸福”的城市实践。当“芜湖医改”与“幸福之城”同频共振,城市的温度便油然而生。
改革未有穷期,但方向已然清晰。芜湖医改,这艘承载着人民健康梦想的航船,也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以人为本的情怀,驶向更深邃、更温暖的民生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