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大概在我十几岁时,家里有了一台收音机。每天中午十二点半,我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这是我一天中最难得的精神享受。正听得聚精会神,偶尔会被家长喊去干一些杂活,等回来再听时,苏冠兰、丁洁琼的精彩爱情片段早已错过了。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台听到哪儿,干完活回来还能接着听的播放机就好了。
长辈们总笑着说,你就喜欢做梦,说他们年轻时如何脚踏实地,只盼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吃饱穿暖就得了。
如今,两代人的梦,早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新的小康梦想也渐渐随着时代发展照进现实。无论你在沿海还是内陆,无论是市县还是村庄,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触摸到。
回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十月一到,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着“欢度国庆”的大红纸,周边一簇一簇的居民围坐在大红灯笼下的四方桌旁,一边喝茶,一边聚精会神地听收音机里的国庆广播。
最热闹的地方是城关十字街,长长的欢庆队伍里,工人扛着机床模型,农民捧着饱满的稻穗,青年学子精神抖擞、热情饱满地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大家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高唱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风光一定很美……”那热血沸腾的场景,至今仍能回想起当时的热乎劲儿。
九十年代的国庆,是浪潮里的蓬勃画卷,县中山公园沸腾了,欢庆队伍中,最抢眼的是穿着牛仔裤、踩着李宁牌运动鞋的青年男女,伴着流行歌曲的旋律,举着“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标语,紧随其后的彩车上出现了彩色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的模型,仿佛能嗅到丝丝缕缕的小康生活气息,让人莫名兴奋。
那时候,餐桌上的菜肴已彻底告别“凭票时代”,碗里的红烧肉不再那么稀缺,还能端上一盘速冻饺子。条件稍微好的人家,还会去新开的录像厅观看精彩的外国电影。
这是一代人的鲜活记忆,是市场经济起步的活力迸发,是从“求温饱”到“追品质”的华丽转变,是百姓盼望过上好日子的真实模样。
再回顾2000年的国庆,是跨世纪的崭新序章,县城十字街上“迈向新世纪”的巨幅标语格外耀眼,彩车上首次出现了互联网符号、手机模型,高楼外墙上开始有电子屏滚动国庆祝福语了。
彩电、冰箱已成为普通家庭的标配,有的人家开始自驾去周边城市旅游,餐桌上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进口零食、水果,海鲜不再是稀罕物了。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开放气息。
每一年的节日都相似,每一穗稻谷也都相似,但所蕴含的内核是不一样的。每个居民都感受到了春潮的涌动,听到了春风的浩荡,看到了百花的盛开。
2010年的国庆,“科学发展”的标语与象征“高铁”的彩车交相辉映,处处透着“中国速度”。瞧,连快递小哥的包裹上、工作服上都印着“中国速度”。不少人家会提前订好酒店,带孩子乘高铁去外地旅游,出行变得高效便捷。
这些发展中的变化,让人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强大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相连。宛如树叶之美,在于树枝的能量和姿态;树枝之美,在于大地母亲的能量和姿态。
站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我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的国,我的县,我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