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佑宝 文/摄
红韵,土塘村新四军军部旧址里未曾褪色的勋章;丰华,土塘村徐氏族谱中绵延数百年的人文传承和山水美景的千年凝华。当红色基因与山水灵秀在“土塘”这个地名中相遇,便成就了一段被时光珍藏的故事。这座看似普通的村落,之所以能承载起“红韵”与“丰华”的双重重量,或许,答案就藏在村前那口映着朝霞的“玉塘珠韫”里,藏在村后那迤逦的“横岭屏环”间,藏在每一间被岁月打磨的明清老屋中……
土塘,原名玉塘,又名玉堂、上土塘等,是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最西面的一个自然村,具有典型的皖南丘陵地貌特征。由于村庄地势较高,整体处于长江的两条支流——青弋江水系(其支流为孤峰河)和漳河水系的一处分水岭上。
1938年5月26日,新四军军部由歙县岩寺移驻南陵土塘,开启了这片厚土上的红色旅程。新四军在土塘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召开了全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第一次参谋会议;成立了新四军委员会;举办了民运工作培训班;首次发布敌军政治工作纲要……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往泾县云岭。
新四军军部在土塘的68天时间里,从叶挺军长到普通士兵,都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最好的房子让给新四军用;上乘的粮食送去做军粮;最强壮的儿子送去参加新四军……新四军也为老百姓做了无数好事,流传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叶军长在土塘》《叶军长帮贫济困》《两垄山芋地》《思源井》……
在此后的日子里,新四军军部虽然离开了土塘,但老一团的一部仍驻防在土塘。著名的父子岭抗日阻击战,就是老一团取得的辉煌战果。《一副绑腿》《支前老人》《夺枪》《机智的通讯员》等便是土塘军民浴血抗战的真实写照。
如今,嘹亮的军号声仍然回荡在土塘的上空,思源井水依旧滋润着土塘的村民。一代代土塘人的血液里,无不传承着红色的基因。
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地而居。土塘村民,世代以徐姓为主。翻阅《玉塘徐氏宗谱》才得知,原来土塘村民是北宋名臣、龙图阁直学士徐勣的后人。据其谱载:“浙江衢州进士亮公的十世孙,曰庆五,讳伯祥。”“宋季(约公元1275年前后),时因祖宅基隘,见陵阳山川秀丽、土壤丰沃且稽勘兴家。言玉塘之胜:有平岗前峙、横岭后屏、吕山东鄣、独峰西耸、淮水濬其源、泥峦环于外。乃卜此而奠居焉,即今之土塘也。”据此推算,徐姓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已有750年左右。
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玉塘徐氏宗谱》中,明代文人共为其总结出八大美景:
村前有一水塘,好似一块美玉镶嵌在村庄与田园间,是徐氏族谱八景中的第一景“玉塘珠韫”,此塘正是玉塘村名的由来。有诗曰:“一鉴弘开夸合浦,源通太液渐盈科。鸥穿密藻浮青碧,蚌孕明珠浴锦波。琥珀光浮冰窟莹,玻璃清泛玉壶涡。灵湫若遇神蛟起,戏探骊琼照乘多。”
在“玉塘珠韫”的东端,有处古代水利设施,族谱中多次出现过的“水口”。据村中老人介绍,以前,凡村中男婚女嫁,都要从这水口上面经过,以图生活美满、婚姻幸福、子孙满堂。
村后有座“坐山”,如果从正面看,不太高而相对绵长的坐山很像一把靠椅的环形靠背,村庄被环抱其间,这就是徐氏八景中的第二景“横岭屏环”,也有诗赞美之:“宅后横岗毓秀清,岧峣俨似小蓬瀛。啼花鸟向屏边过,著履人从扆畔行。石径云梯连上下,苔岩风磴自阴晴。由来天匠多施巧,任有丹青画不成。”
其他六景诗以及明代文人汪吉所撰写的《总题八景诗一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第三景“独山耸秀”:“崒嵂巍峦耸黛颜,屹然钟秀峙人间。擎天远翠孤千丈,拱闼晴蓝独一山。霾净太虚凌玉柱,烟消寒影拥青鬟,登高自觉蟾宫近,髦俊期将月桂攀。”
第四景“古洞流清”:“鸿蒙凿破碧嵯峨,古洞清泉湿薜萝。滴滴细声流乳窟,泠泠寒色出云窝。源深拟接华阳水,派注时添淮涧波。烟锁石扉幽静处,闲游一和郢人歌。”
第五景“吕山石室”:“尼圣周流间道中,分明自楚入吴东。曾闻辙迹当年过,忽讶琴书此地逢。雨洒吕溪洙泗润,月辉石室杏壇空。至今藏得真筌诀,千载陵阳仰圣踪。”
第六景“洪麓禅庵”:“新构僧庵迥绝尘,镇培风气水之滨。三乘知透禅心定,五蕴参明法界真。呪钵老龙翻夜月,空门仙犬吠春云。若逢旱魃祈霖雨,咸藉庥民祚国神。”
第七景“豹岩仙迹”:“崚嶒洞石壮雄仪,景色盈眸分外奇。药草春风刘阮路,桃花流水武陵矶。岩呈仙迹山呈画,豹献文斑鸟献诗。个里韶华无限趣,都将收拾入新题。”
第八景“龙口淮源”:“流泉珠漱涌深潭,一脉泓澄泻碧湍。冰窟有灵神物产,玉壶无浪卧龙蟠。涟漪浚出淮源远,觱沸清分泌水寒。化作商霖敷润泽,余波还拟溥江干。”
“总题八景诗一律”(汪吉所):“曾闻巨镇雄闾里,一览方知果信然。秀耸独峰珠韫沼,屏舒横岭麓营庵。仙岩石室留真诀,古洞淮源涌碧泉。八景争奇诚胜境,挺生豪俊瓞绵绵。”
《玉塘徐氏宗谱》的《徐氏八景记》中还这样写道:“如睹玉塘珠韫,则思珠玉其文,席珍待聘。如睹横岭屏环,则思气横秋鹗,屏翰国家。如览独山耸秀,则思独立千仞,而弘昂霄耸壑之心。如览古洞流清,则思洞察万里,而怀道济澄清之志。又如瞰吕山石室,则思励介石之操,而绎孔圣升堂入室之教。瞰洪麓禅庵,则思效庵刹之游,而景苏公谈禅论道之趣。及观豹岩仙迹,则思豹变仙斑之贵。观龙口淮源,则思龙跃桃源之浪。”并盛赞徐氏八景“丹青炳烨,音律铿锵,宛如潇湘八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宛若人间仙境的宜居环境中,世世代代的徐氏族人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的熏陶与传承。前有先人名臣徐勣,在南陵县城创办并得到宋徽宗敕命命名的“黉塘书院”,后有族人在村前石灰石溶洞(人称干洞)中艰苦办学。
此洞位于土塘村左前方一小山山腰下,环境幽僻,洞前林木葱茏,藤蔓垂挂,近处翠竹亭亭,立面石壁,凹凸有致。可从东西两个入口进入洞中,洞内有一大厅,面积约30平方米,顶部有开口,光线可射入,四周岩壁,怪石嶙峋。在石洞上部,有用毛笔书写的多个汉字,有红色的字迹,也有黑色的字迹。经辨认,有“擔囊负笈”及“读书”“黄昏”“月”等字样。“擔囊负笈”意为挑着行囊,背着书箱,前来求学,可见此处曾是学校,有老师聚徒讲学。经查证《玉塘徐氏宗谱》,此石室为明清时族人办学的书院,收纳本族子弟及远道门徒。石室办学,族中老人有口传,洞中字迹今犹在。
近现代,利用徐氏宗祠创办的“玉塘小学”,为一代代土塘人以及周边村民子弟圆了读书梦,使他们成为对乡村、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土塘人既崇文又尚武,自始迁祖庆五公之后,文有县尹、主簿、录事;武有将士郎、茂才;有修桥补路者三延公,其于乾隆十六年所建的三元桥,历260年风雨依然能供人通行;更有拾百金而不昧之美传——《还金记》。康熙年间,有铜陵过客于村前凉亭处遗落黄金百余两,天贵等诸公“命昆中与仁访至高桥,完璧予之”。
至现代,土塘依然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起,从这里走出去了不下100位读书人。他们奋战在大江南北的各条战线上,如省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级警长、市海事局海事监管科科长、马鞍山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副主任、县内教育战线上的名师等。2018年,这里还涌现出了“虎胆震慑抢劫徒,书生本色是壮士”的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徐书生。
正如明朝礼部冠带郑藩引礼舍人程文绣在《玉塘徐氏宗谱·跋》中写道的那样:“后裔蕃衍昌阜,贤才迭出。以文学而登仕者、以武功而袭职者,其他游庠泮而膺冠绂者,晦林泉而躭高尚者代不乏人。”
进入新世纪,土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心村到美好乡村,从新四军军部旧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土塘已被列为“乡村振兴研学教育基地”,这片红韵丰华的沃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