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白马街道义兴村:高标筑“耕”基 良田绘“丰”景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齐雯雯

金秋时节,走进弋江区白马街道义兴村,3600余亩良田如画卷铺展,连片的稻田里,遍野鎏金,大型农机穿梭作业,稻浪翻滚间满是丰收的气息。

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曾是零散破碎的“巴掌田”“补丁地”。义兴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从田地规整到智慧赋能,从地力培育到长效管护,走出了一条“藏粮于地”的扎实路径。

“小散弱”到“规模化”

打破田埂 解放劳动生产力

“以前,村里的耕地零散分布,户与户之间田埂纵横,大型农机没有用武之地,根本进不去、转不开,种地费工费力。”村里的种粮大户说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无奈。

为破解这一困局,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一步,便瞄准田地规整。村“两委”没有简单照搬文件,而是召集村民开起板凳议事会,大伙聚在一起把顾虑、想法敞开说,把政策讲透、疑问答清。就这样,由党员和种粮大户带头,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田块合并顺利进行,全村零星分散的耕地,被整合成一块块平均面积超15亩的规整田块。

田地变得规整,直接解放了劳动生产力。现在,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顺畅下田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显著提升,义兴村春耕秋收的作业效率也大大提高。

“上游漫灌”到“全域普惠”

智慧调水 实现“一方有水,八方共润”

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对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不止在规模化、机械化,更与智能化深度适配。

农田灌溉设施老化漏水,大水漫灌地块用水不均等问题,曾一度是制约义兴村农业发展的难题。义兴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下力气打通灌溉“脉络”:新修防渗渠堵上“跑冒滴漏”,用智能控制设备精准调配用水。如今,智慧调水,通过全村农田用水的统一调度与精准配送,确保水流畅通无阻,实现“一方有水,八方共润”。

这一举措,彻底终结了“上游漫灌、下游干旱”的历史,让每块田都能公平“喝”上及时水。可靠的灌溉保障,给庄稼生长托了底,也为丰收筑牢了水根基。

“厚肥力”到“优地力”

种养结合 提升耕地“体质”

建设高标准农田,义兴村深知“硬件”升级更要“软件”提质,坚决杜绝“重建设、轻地力”的短视行为,将土壤改良作为核心环节推进。

为提升地力,打造优质土壤,村里拿出实打实的举措。一方面,在全村统一推行秸秆还田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其中,与本地养殖场签订协议,将发酵后的有机肥以补贴价格提供给农户;另一方面,强制推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以科学轮作、以养代补,持续优化土壤结构。

经过连续两年的地力培育,地力提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现在的土地更有劲,庄稼茎秆更粗壮,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了。”村民们对可喜成果纷纷赞道。

“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创新机制 确保长效管护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如何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好效益,义兴村创新探索“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任命一名熟悉情况的村干部为专职“田长”,与片区农户结对,每半月进行一次定点巡查,将泵站维护、沟渠清淤等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农户报告奖励机制,将主动上报设施损坏的行为作为农户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予以优先考虑,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此外,还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管护基金,保障“小修小补”有稳定的来源。

“通过管护主体由散到聚、问题发现由被动到主动、资金保障由无到有的三个有力转变,改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确保高标准农田的长效管护。”村干部总结道。

“粮田”华丽变“良田”,义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化作看得见的民生福祉。如今的义兴村,累计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600余亩,不仅年年丰收、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土地流转价格也从每亩每年400元提高到500元,整洁有序的农田景观更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农田保值增值,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白马街道将继续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动更多“义兴村式”的沃野良田在白马大地上铺展,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为端牢中国饭碗、描绘更加壮丽的乡村“丰”景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