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丹丹 潘晔 李婷维 张申尚
一台汽车,能行驶多远?它的每次启程,都书写着钢铁丛林的生生不息,剑指着智造世界的磅礴未来!
1997年3月18日,奇瑞在芜湖城北的一片荒滩上,打下了建厂的第一根桩。28年后,奇瑞从长江畔的“小草房”,走到香江畔的港交所。
2025年9月25日,当上市的钟声敲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荣耀时刻,更看到城市精神的璀璨绽放。生于向上突围的土壤,长于创新专注的逻辑,成于开放包容的氛围——奇瑞的每一次成功,亦是与芜湖的双向奔赴。
从不服输,敢为人先,突破自我,几代人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成就了芜湖的向新向上,才能一回又一回凝望“星辰大海”。在无数次的亲密互动与携手奔赴中,涵养了芜湖创新专注的品格,奠定了城市开放包容的气质,也成就了芜湖与奇瑞史诗般的佳话。
敏锐+突围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历史,奇瑞之所以成为奇瑞,奇瑞之所以诞生于芜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客观地说,彼时的芜湖距离今天“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尚有“山海之远”。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芜湖GDP位居全省第10位。这座曾以“米市”“浆染”“傻子瓜子”闻名的江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工业短板像一道森严壁垒,制约着城市向上生长的空间。
怎么办?是顺其自然寻找发展机缘?还是主动求变奋力突围?对于基因里早就刻下“敢为人先”烙印的芜湖来说,答案必须是后者!
作为安徽首个开放口岸,芜湖历来开风气之先。改革开放之初,一把“傻子瓜子”磕开了私营经济的坚冰。这份“无中生有”的胆魄,是深埋于城市血脉中的精神火种,只待一个契机,即可点燃成燎原之势。
选择突围的芜湖,很快做出了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战略抉择,以魄力十足的“一卖一迁一建”破局开题——
“卖”的敏锐——1996年,芜湖市做出一个看似“吃亏”的决定:将市属优质资产白马山水泥厂,以2亿元价格出售给宁国水泥厂(海螺集团前身)。当时有人认为芜湖变卖“家底”无异于自断臂膀,但决策者看到的是更为宏大的产业图景。这笔交易的目的远非简单地盘活资产,而是为一颗“产业火种”——奇瑞汽车项目,筹集最关键的启动资金。
“迁”的智慧——出售白马山水泥厂,并非一场简单的告别,芜湖以真诚的服务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反向吸引了收购方海螺集团将总部迁入。一“迁”之后,海螺在芜湖这片沃土上深耕发展,最终在2019年跻身世界500强,成为安徽乃至中国建材行业的“擎天柱”。海螺和奇瑞协力让芜湖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级市之一。
“建”的远见——出售水泥厂所得的宝贵资金,被毅然投入到一个当时看来风险极高的奇瑞汽车项目中。在那个春寒料峭的3月,从城北一片荒草滩涂之上,奇瑞承载着芜湖的工业梦想破土而出。2024年,奇瑞首次进入世界500强;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港股上市,成为芜湖第31家上市公司。
“一卖一迁一建”环环相扣,为芜湖培育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新型建材、汽车等两大支柱产业,为芜湖建立带动城市能级跃迁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以海螺集团和奇瑞汽车为支柱,芜湖开始有规划有层次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奇瑞,一个庞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依托海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蓬勃发展。两大龙头如同磁石,吸引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从“一棵大树”到“一片森林”,芜湖实现了产业的垂直崛起与生态化布局。
成功培育两大巨头的经验,让芜湖在发展高端制造业上信心倍增。随后,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不同的赛道上重复了类似的“突围”故事。芜湖的丰厚沃土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新物种”破土成林、拔节生长。
舍弃一时之“小”,换来全局之“大”;引入外部之“强”,成就自身之“兴”——这种不等不靠、主动求变、勇于破局的突围精神,形成了推动芜湖工业经济发展的内核动力,也是“奇瑞之所以成为奇瑞”“奇瑞之所以诞生于芜湖”的深层解答。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