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失眠: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A03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蔡红星

作为一名医生,我在临床工作中最常听到的主诉之一就是“医生,我睡不着”“我整晚都在数羊,越数越精神”“天都快亮了,我才勉强合眼,但很快又醒了,感觉整夜都在做梦”。失眠,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正困扰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它不仅剥夺了我们的休息,更在悄然侵蚀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失眠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7%的人口受到睡眠障碍困扰,而中国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对失眠缺乏正确认识,要么不当回事,要么病急乱投医。本文将从医学专业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失眠的相关知识,旨在带您深入、科学地了解失眠,帮助大家科学应对这个“寂静的流行病”。

一、认识失眠——不仅仅是睡不着那么简单

(一)失眠的医学定义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3)中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1.对睡眠数量或质量的不满,表现为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夜间醒来≥2次)、早醒(比预期早30分钟以上)。

2.伴有日间功能损害(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

3.每周出现至少3次,持续至少3个月。

4.即使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仍出现睡眠困难。

(二)失眠的分类

根据病程可分为:

急性失眠(<3个月):通常与应激事件相关。

慢性失眠(≥3个月):需要专业干预。

根据病因可分为:

原发性失眠:无明确诱因。

继发性失眠: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

二、失眠通常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将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大类:

1.生理与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问题:这是导致慢性失眠最常见的原因。焦虑和抑郁是与失眠关系最紧密的“双生子”。焦虑者的大脑因过度担忧而无法“关机”;抑郁则常导致早醒和睡眠结构紊乱。

应激生活事件:工作压力、学业考试、家庭变故、财务危机等急性应激事件会激活人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使神经系统持续兴奋,导致短期失眠。

2.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不良的睡眠习惯:这是现代人失眠的一大根源。包括不规律的作息(周末疯狂补觉)、睡前使用电子产品(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或大量食物、睡前进行剧烈运动等。

睡眠环境不佳:卧室过亮、过吵、温度不适、床垫枕头不合适等。

3.躯体疾病与药物因素

慢性疼痛:如关节炎、颈椎病、癌症疼痛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夜间发作时会憋醒。

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夜尿症,导致频繁起夜。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胃食管反流、不宁腿综合征等。

药物影响:某些降压药、激素、平喘药、抗抑郁药等都可能干扰睡眠。

4.原发性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导致身体缺氧并被微觉醒打断,虽然患者本人可能不知情,但睡眠质量极差,白天极度嗜睡。

不宁腿综合征(RLS):静息时,尤其是夜间,腿部出现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迫使患者移动下肢,严重影响入睡。

三、失眠的危害——全身性的健康威胁

1.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受损。

2.情绪障碍风险:失眠者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2倍,焦虑风险增加1.5倍。

3.心血管系统影响

高血压风险增加:睡眠时间<6小时者高血压风险提升35%。

冠心病风险:失眠患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5%。

心律失常:房颤风险显著增加。

4.代谢内分泌紊乱

糖尿病风险: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1.7倍。

肥胖问题:瘦素减少、胃饥饿素增加,导致食欲亢进。

免疫功能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5.社会功能损害

工作效率下降:失眠导致缺勤率增加2.5倍。

安全事故:失眠者交通事故风险增加1.3倍。

生活质量下降:社交、家庭功能受损。

四、专业诊断——科学评估失眠状况

(一)临床评估内容

1.详细病史采集:睡眠模式、日间功能、用药史等;2.睡眠日记:连续记录2周睡眠情况;3.量表评估:失眠严重指数(ISI)、Epworth嗜睡量表等;4.体格检查:排除躯体疾病;5.多导睡眠图(PSG):鉴别其他睡眠障碍;6.体动记录仪:客观评估睡眠—觉醒模式。

(二)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不宁腿综合征;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4.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五、系统化治疗——多维度的干预策略

(一)作为一线治疗方案,CBT-I包含6个核心组件

1.刺激控制疗法:重建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2.睡眠限制疗法:通过限制卧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3.认知疗法: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4.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等;5.睡眠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睡眠习惯;6.时间疗法:调整生物钟。

(二)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需服药;2.最低有效剂量;3.短期使用(通常<4周);4.逐渐减停;5.个体化用药。

(三)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2.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尔通等;4.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曲唑酮、米氮平等;5.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等。

(四)其他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调节昼夜节律;2.经颅磁刺激:调节大脑兴奋性;3.中医治疗:针灸、中药等;4.数字疗法:基于CBT-I原理的应用程序。

六、预防与自我管理——构建良好的睡眠卫生。

(一)环境优化

1.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2.光线:使用遮光窗帘,避免蓝光暴露;3.噪声:使用白噪声机或耳塞;4.寝具: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

(二)行为调整

1.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计划表;2.睡前1小时进行放松活动;3.避免睡前4小时摄入咖啡因;4.限制午睡时间(20—30分钟);5.定期运动,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三)认知调整

1.建立合理的睡眠期望;2.减少对失眠的过度关注;3.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七、特殊人群的失眠问题

(一)老年人失眠

特点:睡眠能力下降,多病共存,多重用药。

处理:慎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重视非药物治疗。

(二)女性失眠

特点:与月经周期、妊娠、围绝经期相关。

处理:激素替代治疗需权衡利弊。

(三)共病失眠

处理原则:同时治疗原发病和失眠症状。

特别注意:抗抑郁药可能加重失眠。

结语:走向健康睡眠之路

失眠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深远而广泛。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呼吁:

1.提高对失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建立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3.推广非药物治疗方法;4.加强跨学科合作;5.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记住,优质的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健康的基本需求。如果您正受到失眠困扰,请不要独自承受,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找回宁静的夜晚,拥抱充满活力的白天。

本文仅为科普目的,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