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仕清
人生的岁月长河里,有些事就像一本五彩斑斓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有些故事如匆匆翻过的插图,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有些故事则像书中精彩的片段,深深地刻在脑海里。父亲的板车,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堂课,是我记忆中最耀眼的篇章。每每想起,往事历历在目,美好便扑面而来。
小时候,家乡那郁郁葱葱的古竹林旁,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粮,穿的大多是打着补丁的衣服。山多田少,唯一的谋生方式就是砍柴。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为了维持家中生计,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上山砍柴。砍好柴后,他用柴条当绳子,一捆一捆地扎好,整整齐齐地拉回家,再用板车装好,板车上的柴堆得像小山似的。父亲稍作休息,为次日的行程养精蓄锐。
父亲的板车是家里唯一值钱的“工具”。几十年前,几经周折,父亲终于购买了这辆梦寐以求的板车。买回家后,父亲爱不释手地摸了又摸、按了又按。这辆板车来之不易,是父亲用几年的积蓄换来的,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板车的车床是木制的,是父亲亲手打造的,虽然有些粗糙和陈旧,但每一处纹理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父亲驾驶板车的技术非常高超,下坡时他能控制好速度,上坡时他能控制好方向,还得用劲拉。两只车把在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反复摩挲下,光滑发亮,仿佛是岁月镌刻下的勤劳印记。
我的父亲身材像春天里挺拔的白杨树,高大而匀称,每一个部位都散发着力量与生机。他的眼睛不大,但在浓眉下总是炯炯有神;高挺的鼻梁像用尺子量过般端正;古铜色的皮肤像秋天收获的麦田,记载着他在砍柴路上风吹日晒的岁月。父亲总爱穿肥大的劳动服,走起路来衣摆像船帆似的晃荡。父亲不仅外貌出众,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我心中,他更像巍峨的高山,稳稳矗立,用坚实的脊梁扛起家庭的重担。而父亲的板车,就是他扛起家庭重担的有力“伙伴”,它是承载着家庭希望的板车,见证了我们许多卖柴的故事。
在那个寒意渐浓的傍晚,完成了一天砍柴任务的父亲,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准备去卖柴。出门时哈气成霜,手指刚碰到板车把就缩了回来,围巾裹到下巴,还是能感觉到风往衣领里钻。父亲像往常一样仔细地将柴码放整齐,然后用粗实的尼龙绳子捆绑好。我看着父亲那被寒风吹得红得发紫的脸,心中莫名地一阵心疼。想到父亲平日里如此辛苦,我便主动提出要陪父亲一起去卖柴,心想这样或许能帮他分担些劳累。父亲微微一笑,轻轻握住我的小手说:“好儿子,陪爸一起去。”
黄昏如诗,落日熔金,天边织就一幅绚烂的画卷。夕阳西下时,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温柔的橘黄色。父亲早早地把准备卖的柴堆在路边,熟练地将柴一捆一捆地码在板车上,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行家。我站在旁边帮忙,可幼小的身躯让我显得笨手笨脚,怎么也摆不好、搬不动,十分吃力。父亲看出我的窘迫,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教我:“孩子,码柴要有讲究,先放大的,再放小的,这样才稳当。”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渐渐明白了码柴的门道。不一会儿,板车上就堆起了一座小小的柴山。装好了柴,我们准备出发。
钟摆叩响凌晨的大门,月光将树影映在窗棂。虫鸣渐息,星光微淡,在寂静中宣告着夜的深沉降临。凌晨一点,我和父亲拉着板车朝着梦想往前走。那时没有路灯,只有萤火虫相伴。一路上有上坡,有下坡,也有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遇到上坡,父亲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双手紧紧握住板车车把,身体前倾,肩上用绳子勒紧身体,用力拽,脚蹬地,全身使劲。由于柴太重,板车就像被大地吸住一样,艰难前行。我急忙跑上前去,也使出全身的力气在后面推,可即使如此,板车也只能缓缓前行。
到了横山集市,天蒙蒙亮,薄雾还没有散尽,像一层轻纱笼罩着安静的街道。空气中冷冷的,带着点青草和泥土的湿润味。路灯刚熄不久,拐角的那家早餐铺子已经开了门,白蒙蒙的热气从蒸笼里一团团涌出来,在清晨的晨光里格外温暖诱人。
父亲找好了卖柴的空位,将柴卸下来,整整齐齐堆放好,等待顾客。这时有人询价,父亲马上热情地招呼着买柴的顾客,介绍柴的干湿程度及火力大小。随后有顾客购买柴,父亲熟练地称每一捆柴,我则在一旁认真地帮父亲记账,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工整。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我心中暗自庆幸和佩服:我有位好父亲,不仅有力气,还有精明的头脑。
然而,卖柴的途中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一位顾客挑三拣四,说柴火不够干,想再压低价格。我站在旁边,心急如焚,无计可施。看着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耐心地向顾客解释:“这柴确实是我晒了很久的,烧起来肯定火力很旺。”说着,父亲拿起一捆柴火,用火柴点燃,瞬间火焰便升腾起来。在父亲的现场试验下,那位顾客不再计较,爽快地付了钱。
还有一次,一位大叔嫌柴捆太大,不好搬运,父亲便细心地将大捆柴拆分成小捆,方便大叔携带。大叔十分满意,还介绍其他邻居来买。这件事让我学会了许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父亲总是面带微笑,热情待客,真诚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他说:“做人就像卖柴一样,要诚实,要耐心,只有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愿意买你的柴。”这些朴实的语言,如同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瑰丽的朝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飘浮在天空中。朝阳像一只大火球,把冬天的大地照耀得暖融融的。集市上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我们终于把柴卖完了。父亲推着板车,让我坐在板车上面,看着父亲紧紧攥着卖柴的钱,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父亲宛如一座沉默的山峦,以坚实的脊梁扛起家庭的重担,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担当的力量,为我们遮风挡雨。不仅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安宁的港湾,更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底气,而这背后,是他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祖国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愈发富足,家家户户都逐渐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卖柴的场景,终究成了记忆中的一抹旧影。父亲现已年逾八旬。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多少物是人非,欲语还休。唯有他的板车永远是我的第一堂课。它承载着生活的艰辛与温暖,教会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勤劳、诚实与耐心,如同明亮的灯塔,在我人生的海洋中指引我前行,让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定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