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锚定“两统一”职责,坚持全局性站位、全方位助力、全流程参与,围绕人、地、产、城的耦合适配,着眼“小切口”,破解“大难题”,交出了一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亮眼答卷。
今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解码自然资源助力城市蝶变的“芜湖路径”。
□记者 承孝安 文 杨大伟 摄
暴雨过后,镜湖区陡门巷路面干爽,再无“积水洼地”困扰;傍晚时分,周边居民驾车径直驶入智能停车楼,告别“找位绕圈”的烦恼。这片曾令人头疼的“闲置地块”,如今蜕变为集泵站与停车楼于一体的“立体复合”建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一地两用、分层赋权”的创新实践,为旧城治理难题交出了亮眼答卷。
陡门巷泵站始建于1983年,受限于片区高建筑密度、高地面硬化率,原设计标准不足的泵站在汛期往往“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周边商圈与老旧小区密集,“停车难、行车难”成了居民和商户的“心头堵”。一边是亟待升级的市政设施,一边是紧俏的停车资源,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兼顾两者?
“不让土地只发挥单一功能,要向‘天’借地,让一块地干两件事。”自然资源部门精准规划,创新土地供应模式:针对地块“市政+交通”的双重服务属性,首次在芜湖采用“公用设施用地+交通场站用地”混合用地模式。
走进这座总建筑面积3371平方米的建筑,“地下、地面、地上”三层布局暗藏巧思。地下层,196平方米的消防水池、泵房及泵井筑牢排涝“生命线”;地面层,485平方米的泵站主体、停车升降机及管理用房,串联起市政与交通功能;地上层,全钢结构智能立体停车楼提供96个自动化车位,车辆进出全程无需人工操作。“以前下雨怕淹、开车怕没位,现在这两个难题都解决了!”附近居民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项目的民生实效。
陡门巷项目的价值远不止“排涝+停车”的双重功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块3.4亩的土地,容积率从近乎0提升至1.39,与传统地面停车场相比,节约土地2400—2880平方米;与地下停车场相比,土建成本降低40%,土地利用率提升3—4倍。“相当于用一块地的成本,补齐了两个民生短板。”
为厘清项目建成后的产权关系,便于长期运营管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分层赋权”破题:在土地供应和不动产登记环节,明确地下泵站及附属设施、地上停车楼分属不同权利主体,分别核发不动产权证——土地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地上停车楼使用权归其所有,地下泵站及地面市政设施使用权归市住建部门。这一举措既保障各方权益,更为复合型市政设施长期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芜湖经验”,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
陡门巷泵站的“变形记”,是芜湖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缩影。以微小闲置空间为切入点,凭借“市政+公服”“立体+复合”“用途+主体”的创新思路,不仅深挖土地资源潜力,更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和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