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绪源
许镇镇池湖村的谢家坝是紧挨着青安江的一个小村庄。别看它小,这里可是大革命时期安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诞生和安徽人民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地方,革命先烈俞昌准就诞生在这个村子。
俞昌准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时,受革命先驱恽代英和邓中夏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陵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和秘书,在芜湖创办《沙漠周刊》,领导成立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并任主席。任中共怀宁县委委员、共青团怀宁县委书记期间因叛徒告密被捕,1928年12月16日被国民党军警杀害于安庆北门马山刑场,牺牲时年仅21岁。大约在十多年前,我曾骑自行车环许镇资福河埂走到谢家坝,从那儿下埂回程走到205国道时,才知道这儿到许镇的直线距离也就一公里左右。那次虽然到了谢家坝,但我没有进村子看一看,直到今天才真正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孕育出了一位革命先烈的村子。
一个春末夏初的下午,在蒙蒙细雨中,我骑着电动车从龙潭西崔冯村往东,离开205国道向谢家坝驶去。穿过很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西崔冯村,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齐刷刷地往后退去,收割完麦子的农田里,整齐的麦茬静静地伫立着,仿佛专等天晴后为改换成青青的禾苗而调整心态,三两的农民在用拖拉机犁田,成群的水鸟围在拖拉机周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呈现出一派水乡特有的和谐。
不一会儿,我就到了谢家坝,在西北角的村口碰到一位干完农活的老者,我向他打听村子里有没有与俞昌准有关的遗迹,他用手一指左前方,告诉我那是正在新建的俞昌准纪念堂。我谢过老者,沿水泥路往纪念堂去。
纪念堂在谢家坝村的东北角,这里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文化广场,两层颇具江南特色的二层小楼坐落在略高于水泥路的小型广场上,西边是公共厕所,东边是绿化区,深灰色的小砖砌成的墙体,面墙是分隔成窗户大小的玻璃墙,玻璃墙体前装饰着一块赭红色的屏风状墙饰,给人以既肃穆又热烈的感觉。纪念堂尚在建设中,透过玻璃墙可见室内堆放着建筑材料,纪念堂前的广场西边是一小型花坛,正对纪念堂大门的地面上以暗红色砖块铺设了一个外层是圆、中间是五角星的标志。与俞昌准纪念堂隔着水泥路的是谢家坝俞氏灯堂,这是一间两端山墙飞檐翘角的平房,灯堂门前也散落着一些建筑材料。紧挨灯堂的南边是一幢新建的有别于乡村房舍的二层建筑,估计是与俞昌准有关亦或是谢家坝苏维埃政府和农民暴动纪念设施。在广场拍摄完后,我骑车上了青安江大堤,在大堤上俯瞰整个村子全貌。此时雨下得大了,在雨雾中,谢家坝这个不大的江南小村静静地呈现于我的眼前,身后的青安江水也静静地往南流去。
我想,人民永远记得革命先烈,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谢家坝,走进俞昌准纪念堂。我也因此喜欢上谢家坝这个小村,虽然它与周边大大小小的村庄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