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宪龙
小时候,在我们农村老家,春天的田野里到处都生长着紫云英。紫云英,那被我们亲切唤作红花草的植物,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秋末初冬,正是播种红花草的黄金时节。双晚稻在田间开花灌浆时,父亲早早地放掉农田里的水,用铁锨挖出一条条水沟,这便是“打田沟”。田里湿漉漉的,为红花草籽的萌发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小小的红花草籽,带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被播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启了它们顽强的生命之旅。它们不畏冬天的风霜雨雪,默默积蓄力量,在寒风中努力生长,宛如一群勇敢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当春天的脚步悄然临近,田野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变得绿油油一片。那是红花草茁壮成长的身影,它们挨挨挤挤,铺满整个田野,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而最令人陶醉的,是那盛开的紫色花朵。一朵朵紫云英花如繁星般点缀在绿叶之间,汇成了一片紫色的海洋。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仿佛无数紫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灵动而美丽。蜜蜂也被这美景吸引,在田野里欢快地飞舞,嗡嗡的声音仿佛是它们为这春天的盛宴奏响的赞歌。
诗人也曾为紫云英留下赞美的诗篇。“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的这句诗,虽未直接提及紫云英,但那草与叶子的画面,却与紫云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十分契合,充满了诗意与宁静。又如“野花吐芳不择地,幽草吹馥宁只春”,这小小的野花,不挑地方,尽情绽放,为春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春风吹绿的,又何尝不是这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紫云英呢?它们在江南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
紫云英不仅是大自然的美丽馈赠,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是天然的肥料,根部的根瘤菌能固氮,为农田提供丰富的养分。等到春耕前夕,人们会将红花草翻耕入土,让它们化作春泥,滋养土地,为新一季的庄稼生长奠定基础。它也是牲畜的优质饲料,花未开时,鲜嫩的茎和叶是猪、牛、羊喜爱的美食。儿时的我常常跟随母亲到田里割取红花草的嫩绿茎叶回来喂猪。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肥的广泛使用,让红花草渐渐失去了曾经作为主要肥料的地位。曾经遍布田野的紫云英花海,也变得不再常见,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但每当我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光,那片紫云英花海便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它们是我童年的伙伴,是我对故乡深深眷恋的寄托。
记忆中的紫云英,是生命顽强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是农村生活的独特印记。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虽历经变迁,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珍惜这份记忆,让紫云英的美丽与价值,永远在心中绽放光芒。就像那首诗所写:“时光流转,紫云英的记忆永不褪色,它们在故乡的田野,永远盛开。”即使生活的脚步匆匆,即使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那片紫云英花海,始终是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