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南陵地名文化公园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A07版:南陵·戴公山       上一篇    下一篇

王丽

在南陵县玉带桥旁边,有一片宁静而独特的休闲娱乐空间——南陵地名文化公园。它分为四个章节:人文望邑、天工阳谷、山海陵阳、风烟春谷。这里将珍贵的地名文化资源通过展板进行梳理展示,让游人不禁感叹地名文化的博大精深。

瞧,蜿蜒的桥栏上镌刻着地方名人志、奎湖赋、南陵赋(南陵广场志)、小乔墓挽联以及李白、杜牧在陵所作诗篇。还设置了有趣的游戏——看图猜地名。例如,两个小朋友抬着一个“北”字,猜一座城市名——答案是台北。通过猜地名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让他们记住了许多地名,这里俨然是地名文化教育的天然课堂。

家长可带孩子到这里,向他们讲述地名文化背后的故事,还能学到知识。例如,一条小路,宽度只能过人,叫蹊;加宽一点能过独轮车,叫径;再加宽能过马车了,叫途;能过两辆马车叫道;能过三辆马车才叫路;以及何为路,何为衢,何为庄……真的很有意思。

地名文化承载着本地丰富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让人一听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如丫木脚、汤蓬街、黄盖墓、仙酒坊、笔架山……还有许多地名被赋予了神圣的红色烙印,体现了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如土塘、父子岭、何家湾、昌准路、家发镇……每个地名背后都镌刻着一个个鲜活的红色革命故事。

还有南陵美食文化,风味独特,品类丰富,如奎湖漂鱼、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鸭汤、丫山藕糖、黄墓茶干、霭里八大碗等等,让人看完垂涎欲滴。抬眼望去,图文并茂的展板上,漂鱼的具体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面前,保证你一学就会。不过漂鱼最好要用奎湖的水,这样鱼味才更地道正宗,此乃“湖水煮湖鱼”也。

至今我才知晓,原来界山老鸭汤是由一位妻子为病中丈夫调养身体而独创出来的美食,因产地为界山而获此名,该美食还入选了南陵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弋江三老太羊肉据说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三位邻居老太太共同创作的“独门秘籍”。如今,三老太羊肉品牌早已走出弋江,走出南陵,走出皖南,在江浙沪等地,时不时就能看到“弋江三老太羊肉”的招牌。

地名文化宣传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发现趣味,增强对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人们在广袤的南陵大地上找到自己的根,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回忆、解释、感受。

市民们不管来自哪个镇哪个村,都能在这里一一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彼此沟通带来了不少话题。一位居民高兴地说:“我就是来自弋江汤蓬街的。”随后,向大家介绍起汤蓬街的由来:据说明清那会儿,一位来自徽州的汤姓商人独具慧眼,看上了这片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繁华码头。他驾着一艘满载徽州风情的乌篷船,缓缓驶入这片充满机遇的水域。船舱里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来自徽州的竹木柴炭,茶叶竹笋等土特产,船一靠近弋江镇码头,他便开始忙碌起来,热情吆喝叫卖船上的货物。同时又以独到的商人眼光挑选着弋江周边的竹木器成品,粮食油料,一直忙到夜色降临才枕水而眠。小小的乌篷船就这样日复一日,在江波的呢喃中积蓄力量。岁月悠悠,随着生意日益兴隆,众多徽商接踵而至,这片河岸从此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为此,当地老百姓为了铭记这位勇敢的开拓者,以及开启梦想的乌篷船,人们将这条街命名为汤家篷,汤篷街之名便相传至今。

来自不同镇村的人,都能从不同的板块中找到家乡自信。我的家乡奎湖,神奇而浪漫,曾引七仙女心驰神往,悄然下凡在湖中造出七个岛状土墩,这七墩恰似天上北斗奎星排列,故取名为奎湖。

仙酒坊的来历,更是有趣。相传,诗仙李白当年翩然而至仙坊,备受村民爱戴,大家盛宴款待。李白畅怀痛饮,一碗接一碗,主人见状,生怕有什么闪失,谎称酒已告罄。李白略一思索,指向村边古井笑道:“我来时见那井中,可是藏着仙酒,快舀来让我尝尝。”井水取来,李白大呼“好酒,好酒”。从此,仙酒坊之名不胫而走,传颂至今。

吃水不忘挖井人,建于明朝仓里村的母子井也很神奇。传说,最初此地仅一口小井,为明代杨姓大户出资修建,本为自家日常所用。未曾想,某年大旱,村里的小河干涸见底,人畜吃水陷入困境。而这口小井宛若得天旨意,涓涓地涌出清泉,水量丝毫不受旱情影响,大大缓解了村民生活急需。见此情景,杨姓家族又在小井旁掘出了一口大井,小井用于饮水,大井用于浣洗,历经500多年风雨洗礼,保留至今。

在夕阳余晖中,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陵地名文化公园,心中满是感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栏一围,一版一画,都承载着南陵人的智慧和情感,诉说着本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相信未来这座公园将成为南陵地名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感受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