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静
在邓一丁老师充满激情与深度的领读中,我走进了《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的世界,完成了一场跨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奇妙旅程。这部由著名文史学者、地理学家联手打造的普及性读物,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全新认知的大门。
书中自然编部分,将中华大地多样而优越的自然环境徐徐展开。从孕育中华民族的广袤土地,到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再到横亘大地的山脉以及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每一处自然风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密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九曲回肠不仅是自然的伟力塑造,更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见证,滔滔河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花。当看到书中对秦岭—淮河线的解读,我才深刻认识到这条看似普通的地理分界线,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作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枢纽的关键作用,它既划分了自然的差异,更促成了文明的和合统一。
人文编则是一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古代都城选址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考量,长安叙事中展现的盛世风华与历史沧桑,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伟大工程所凝聚的古人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方言、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等无形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独特精神世界,都让我深深沉醉。就拿长城来说,它不只是一道砖石筑起的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是和平愿望的寄托,它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中外编将视野拓展到世界,讲述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经济重心东移等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交流与互鉴。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不仅输出了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质文明,也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经济重心东移则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背后蕴含着人口迁徙、政治局势、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也让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未来,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三里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