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琳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是一部能帮助我们建立中国地理与历史框架性认知与规律性的佳作。开篇以“何以中国”为引,揭示三千年前“中国”概念的诞生,源于先民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文化赋义,整书深刻阐释了地理环境与人文创造的互动关系,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从地理视角剖解中华文明,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地理塑造人文,人文反哺地理。这部有关风物、有关人文的佳作,其思想精髓也在湾沚区的文旅实践中焕发新生、落地生根。
书中,唐晓峰在《华夏文明中的山脉》中提到:“要让乡土成为可阅读的‘大地文本’”,这一理念与湾沚区文旅探索不谋而合:小陶村将浆染、锔瓷、刺绣等非遗项目融入江南村落,芜湖樱花文化园以公益集体婚礼激活“以花为媒”的古老意象,西河古镇让游客亲自体验西河铁画、弋农古琴、云雀糖画非遗制作,东方飞谷、香荷航空飞行营地通过科普研学解码现代科技——这些实践都是将文化基因解码、转化为沉浸式场景的生动写照,使乡土不再是晦涩的符号或尘封的记忆,而是跃然眼前的鲜活文明图景。
书中还蕴含着“地理是文明的社会本体” 的深刻哲思,阐释了长城、大运河等人文工程如何重塑地理空间。而湾沚的文旅实践则赋予这一理论当代注解——以赛事激活地域精神,以新业态焕活传统基因,以“心”服务贯通古今体验:用三年芜湖马拉松将体育精神打造成城市名片;让新业态赋能农耕文明,万亩荷塘跃升为文化地标,千亩桃林延伸出鲜桃采摘季;以政府“心”服务搭建桥梁,每月发放民宿消费券、开通高校旅游专线,让文化场景无缝链接现代生活。
“理解中华文明,必须了解其历史地理环境。”葛剑雄在前言中写道。现在的湾沚,非遗符号被转化为市集里的年轻创意,历史和典籍中的人文密码不再尘封,而是可消费、可共鸣的生活诗学。作为文旅工作者,我们当继续以山河为卷、人文为墨——将“地理塑造人文,人文反哺地理”的哲思,转化为“空间叙事”的能力,让每一次文旅实践都成为文明基因的当代转译,在游客“来了还想再来”的眷恋中,续写五千年风物与人文的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湾沚区文旅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