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于文字间 品华夏万千风华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A06版:我学习 我得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吴雨欣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我们常如漂泊的舟楫,在碎片化的浪潮中难以锚定。芜湖共读第39讲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引领我走进《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让我在文字的海洋里,重新触摸到华夏文明那深沉而温暖的脉搏。

翻开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山川湖海、纵横千年时光的奇妙旅行。书中没有高谈阔论的宏大叙事,而是用细腻质朴的笔触,将中国大地的风物与人文缓缓铺陈开来,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绣画卷。

作者笔下的中国风物,绝非单调的地理景观,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漫步在江南的水乡古镇,青瓦白墙错落有致,那是士大夫“天人合一”哲学的具象化呈现,每一片砖瓦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走进西北的黄土高原,窑洞土炕朴实无华,这里面藏着农耕民族与黄土地千百年来对话的智慧,那温暖的土炕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生息繁衍。书中对景德镇瓷窑的描写,更是让我身临其境。从揉泥拉坯时匠人们专注的神情,到入窑烧制时熊熊烈火中的期待,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对“器以载道”的执着坚守。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带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文精神的流淌,则是这本书最动人的旋律。作者如同一位智慧的引路人,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敦煌壁画前驻足,那斑驳的色彩里,我看到了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站在泉州古港的岸边,听着潮汐的涨落,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海上贸易的繁华喧嚣,千帆竞发,万邦来朝,那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而对徽州宗族文化的剖析,更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祠堂里的楹联家训,字字珠玑,那是先辈们对后人的谆谆教诲;族谱中的血脉传承,清晰有序,记录着家族的起源与发展。这些细节,不仅维系着家族的纽带,更构建起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坐标。

读着这本书,我渐渐明白,“中国”二字,有着无比厚重的内涵。它既存在于故宫飞檐的铜铃清音里,那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荣耀;也流淌在寻常巷陌的早茶氤氲中,那袅袅的热气,弥漫着生活的烟火与温情。它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华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着大好河山与人间百态;也是市井百姓口口相传的生活智慧,在平凡的日子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文化的多元与统一,就像长江黄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江河,一路奔腾,一路包容,最终奔流入海,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生动的画面:贵州苗寨里,姑娘们头戴银饰,轻盈起舞,那清脆的银饰叮当声,奏响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乐章;福建土楼中,升起袅袅炊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那温馨的场景,诠释着家的温暖与力量;滇西古道上,马蹄声声,马帮们不畏艰险,驮着货物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那深深的蹄印,见证了商贸往来的艰辛与坚韧。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就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汇聚成了中华文明璀璨的银河。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让我明白,真正读懂中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而需要我们俯下身子,倾听大地的低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凝视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文明碎片。因为每一处风物,都是历史的生动注脚;每一段人文,都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我愿带着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力量,继续探寻中国的美好,将这份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丰富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更多热爱阅读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携手前行。

作者单位:无为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