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芜湖共读”第39讲品读了《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这本书。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以“从华夏到九州”“从黄河到长江”“从陆地到海洋”三节徐徐展开,宛如一幅宏大中华文明画卷铺展眼前,开启了我对教学本质的新认知——教育者的使命,恰是在千年文明根系上精心培育时代的幼苗,让历史文脉在年轻心灵中焕发生机。
“从华夏到九州”的空间拓展史,启示我们:教学亦应遵循由中心至边缘的认知延展规律。华夏起初如初萌幼苗,偏居中原;而后不断吸纳、交融、覆盖,终成九州之辽阔版图。这恰如知识传授之道:若初始便以繁杂信息充斥课堂,学生便如坠云雾,茫然无措。作为教师,设计教学路径时当以核心概念为“中原”,使学生牢牢扎下根基;再如中原文明拓展那样,由点及面,逐层深化,逐步扩展至更广阔的知识疆域。如此,学生思维方能在清晰脉络中自然生长,渐次繁茂。这过程恰似文明自身从初始凝聚到壮阔舒展的生命图景。
“从黄河到长江”的水系格局之变,更显中华文明内在活力与不断自我更新的韧性。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摇篮,蕴含深厚历史意蕴。然而长江流域的兴起,并非对黄河流域文化的简单替代,而是为古老文明注入了崭新的精神因子与可持续发展的肌体活力。正是这种多元互补、包容汇通的内在机制,使文明长河百川归海,奔涌不息。这启发我们,课堂中应放下知识灌输的权威姿态,构建如两河文明互动般的“生态对话场域”——既要珍视核心价值与传统智慧,又需鼓励学生如长江后浪般带来新视角与新思维。新旧激荡,师生共进,知识方能如江河一般,在互相激荡中吸纳新流、永葆生机。
“从陆地到海洋”的视野突破,为我们敲响“海洋意识”这一重要课题。长久以来,历史叙述中“重陆轻海”的偏向,使学生对华夏蓝色基因认知模糊。邓老师指出中华并非仅有黄土地的厚重,还有蔚蓝海洋的壮阔征程。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历史坐标,感受中华文明是兼具陆地坚韧与海洋远见的伟大生命体——从《淮南子》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到郑和船队劈波斩浪,从戚继光抗倭的壮烈到当代的海洋强国梦想,海洋同样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份意识的重塑,关乎民族未来在广阔世界中的定位与担当。
从“华夏”到“九州”,由“黄河”至“长江”,自“陆地”向“海洋”——书中中华空间意象的丰盈不仅开阔了我们的文化地理视野,更深深启迪了教育者应如何肩负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任。教学之路,是引领学生在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中定位自身坐标。当文明拓展史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源头,历史教学便真正拥有了塑造思维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将努力将课堂化作文明的河流:以书中空间智慧为舟楫,让知识经历如黄河的深沉积淀、长江的奔腾活力,最终汇入那浩瀚无垠的海洋视野。唯有在历史血脉中培育新芽,我们的学生才能扎根千年沃土,枝叶却向着无垠未来伸展——在文明的根系里,让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繁茂。
作者单位:无为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