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在玉
冒着炎炎烈日,与文友一道,去参观“渡江战役夏家湖登陆点纪念馆”,并拜谒夏家湖。
纪念馆坐落在风光旖旎的莲花湖畔,上下三层,有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在一块块展板前,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历史时刻……
1949年4月20日,当时针指向20时15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排5班指战员所乘的民船,从江北无为县泥汊乡率先出发,如离弦之箭,直抵南岸。约一小时后,在长江南岸繁昌县保兴乡(今属三山经开区保定街道)团洲村夏家湖抢滩登陆,夏家湖遂成为渡江战役中长江南岸第一个被解放的自然村落。一个历史荣耀的节点就这样落在了睡梦中的夏家湖。和我一样的同龄人,在初中语文课本上都学过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所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在那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渡江战役中,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的事情。据《中国共产党安徽芜湖历史》第一卷(1926—1949)一书记载:
1949年4月20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的3个师,面向长江南岸的荻港至澛港呈一线摆开,其中有担任全军渡江突击队的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一营和三营部队。二三五团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是军中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所以被挑选出来担任渡江大军的突击队,负有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国民党军江防的任务。19时20分,二三五团将船只从隐蔽处拖出,放入预定起渡的位置。团长王景昆随后下令部队上船。20时15分许,王景昆再次下令,“船只整理好,听令开船”。命令从营、连、排、班一级级向下传达时,当传到一营三连二排3个班就发生了错误,变成“船只准备好,开船!”二排的3个班立刻启动,其中二排五班的船只在班长刘德翠的带领下冲在了最前面,冒着敌人的炮火飞渡江面,于21时左右最先在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登陆。
尔后,由于这艘小木船在渡江返回途中被炸沉,船工牺牲,人、物俱失,且未被评功奖励。后来,有关方面便将其后登陆荻港板子矶的张孝华“渡江先锋船”遴选为“渡江第一船”,人船合一,供后人瞻仰学习。
然而,甄别历史大有人在,也从未间断。1988年安徽《志苑》第2期发表了当时繁昌县党史办吴幼清的文章《渡江第一船是哪条船》,他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求证,广征博引,认定1949年4月20日21时至21时20分之间,235团1营3连5班所乘木船,率先登陆繁昌保定夏家湖。1993年版《繁昌县志》第十章第四节“重大兵事纪略”载:渡江战役第一船,最先在保定乡夏家湖靠岸的3连5班所乘之船谓之“渡江战役第一船”。2010年版《繁昌县志》第三十七章第一节文物“革命纪念地”也明确记载:夏家湖为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并于1986年5月1日由保定乡人民政府在江堤路边设立简易纪念碑。1989年4月20日,重新设立“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暨“渡江战役第一船夏家湖登陆点纪念碑”。2005年由政协繁昌县委员会编纂的《繁昌烽火》和2013年由当时无为县文联主编的《无为记忆》中,均有详细描述,并引用军史资料,也有力佐证了夏家湖的历史地位。
参观完孤僻冷清的纪念馆,我们驱车赶往3公里之外长江岸边的夏家湖纪念碑处。据了解,自然村名的由来是早年村中夏姓人口居多,临近长江滩涂,便以塘为湖,故取名“夏家湖”,简称“夏湖”。夏湖不见湖,犹如东岛不见岛。
我们在夏家湖纪念碑前伫立良久,虔诚诵读碑文上的每一个字。
纪念碑的设计煞费苦心——红色的底座是烈士鲜血凝成的基石;长方形的石碑象征着渡江战役百舸争流、一往无前的船帆。
纪念碑庄严地坐落在长江大堤之上,不远处是铸造企业的厂房,再往北便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座纪念碑铭记着当年有百万雄师的英雄壮举,他们中有5班的刘德翠、搭人梯的李世松、跳船抢滩的姜保崔……还有至今不知姓名的渡江第一船的勇士们,他们从这里打过长江,又攻南京,再战上海。
板子矶也好,夏家湖也罢,皆是渡江战役成百上千个战场之一,见证历史,缅怀英烈,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