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聪明”的算法 轻松的种法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李贾 周一平

初秋时节,芜湖三山经开区新庄村无人化智慧农场里,600亩水稻已经灌浆、抽穗,丰收在望。从耕作、播种、田间管理到下一步的颗粒归仓,整片农场几乎“空无一人”。这一切,归功于一串串高质量数据、一个个“聪明”的算法、一条条正确的智能决策日夜不停地奔忙,最前沿、火爆的人工智能科技融进了广袤的田野,助力轻松种田、智慧种田。

据了解,该无人化农场属于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感知)旗下,是安徽省内首个水稻无人智能化种植基地,成功实现了农业从“人看天”的经验时代,跨入“数据+算法”驱动决策的智能时代。今年8月,国务院发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所明确指出的: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在8月28日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科感知“无人化智慧农场多模态数据集建设与应用”凭借其创新性和应用成效,从全国663个推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田里设置了多个监测、控制类设备,涉及土壤、水、空气、作物生长态势等方面,比人看得更仔细。”90后基地负责人王键说。他是一名新农人,积极投入于中科感知的农业科技事业,一个人种植和管理着整个基地。

在田边,记者看到了一个个设备上,写着“电子水尺”“土壤墒情”“虫情测报”“智慧鹰眼(摄像头)”“智能化灌溉闸门”等字样,田间还有一个气象观测站。“这些设备就像哨兵,负责每天的数据自动采集,加上无人机飞拍、卫星遥感图以及人工巡田补充,构建空天地一体全方位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

与祖辈不同,王键种田每天穿戴整洁,没有满身的泥泞、疲惫,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操作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化智慧农场管理平台。根据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显示观察每个田块的作物生长状态,接收平台给出的一条条智能决策,再进行无人化落实。王键举例说,如果平台给出农田需要灌溉的指令,只需动动鼠标就可打开田边的自动闸门,让灌渠里的水流入田里,到达指定水位就会自动关闭。如果平台给出需要施肥的指令,就会让无人飞机进行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会根据海量数据分析后,得出需要施肥的区域,并开具施肥“处方”,区域内会进一步细分形成施肥“处方图”,施肥量多少并不相同。这种“区别”对待还体现在播种、施药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作业更精准、高效。

王键算过一笔账:基地平均每亩“芜湖大米”的产量高出全市平均产量100余斤,且还能节省人工、农资成本达每亩150余元。对整片基地而言,增收和降本的成效可想而知。“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的大数据与算法模型,对播种、灌溉、植保、收获等全环节进行最优规划和动态协同调度,实现对‘农时’的高效把握和人力资源的高效替代。”王键表示。

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无需丰富的农作经验,种地人只要按照决策执行指令即可。三山经开区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只是全国众多无人化智慧农场的缩影。能轻松做到这一切,背后的“智慧”不可少。中科感知初创团队由中科大博士组成,汇聚了顶尖科研力量,通过自主研发农业智能感知、人工智能决策与无人化执行技术体系,打造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创新生态。

此次入选国家典型案例的“无人化智慧农场多模态数据集建设与应用”,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无人化管理要求,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模态农业数据资源池,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融合层、数据决策层。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部署10万+农田智能传感终端,日均处理物联网数据10GB;集成无人机与卫星遥感技术,积累可见光、多光谱等遥感影像2万+幅,建立国内领先的农业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库,覆盖农田环境、作物生育期、病虫草害图谱、农事操作等数据,总规模达20TB。研发数据清洗、时空对齐、知识图谱构建技术,数据可用率超95%。基于深度学习+多模态建模构建了作物长势分析、生育期识别、病虫草分析、变量处方图等20余种农业智能算法,准确率达80%以上,决策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

人工智能正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构建起全域感知、全程联动、全效优化的智慧农业新体系,让中国人几千年的种地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实现了农民种地在经济效益、社会价值、生态拓展等全方位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