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乐燕 文 特约摄影师 陆成全 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位于长江畔的天门山,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闻名。屹立在江边的天门山如刀削斧砍,奔腾的长江到此稍作蛰伏再继续向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天门山下的大江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江通道越来越多,大江南北来往更加便捷……
9月4日,由市文联主办、市作协承办的“芜湖作家看长江”采风活动第三站到访天门山,以文学的方式行走,深度探访其人文底蕴,看天堑变通途,感受江城巨变。
叫天门山,也叫东、西梁山
当天,市作协一行十余人首先来到芜湖天门山,登上东梁山,登高眺望长江;下山后,乘坐轮渡“天门山1号”渡江,在船上感受天门山相对而出的壮观;最后抵达并探访了江对面、位于马鞍山境内的西梁山。
外地人或是对天门山不熟的人,看到这恐怕有点“凌乱”了,怎么出现了这么多山的名字——其实,这都是天门山的“别名”。
长江在芜湖段走向由东西转为南北,两山夹江对峙,在大江两岸就像一道门,因此叫作“天门山”。但具体来说,天门山实为合称,由东梁山(海拔82.12米,今芜湖境内)和西梁山(海拔88.1米,今马鞍山境内)隔江对峙组成。此外,天门山还有博望山、蛾眉山等称呼。
李白写过不止一次,众多诗家都写过
在修葺一新的天门山景区,作家们一边走、一边看,感受着浓浓的人文底蕴。登山步道的两侧护栏上,镌刻着精美的唐草纹浮雕,历代文人墨客寄情天门山的诗词名篇镶嵌其中,行走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这方山水。
千百年来,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让天门山“出圈”的代表作,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第一次途经芜湖,写下《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自此成为千古绝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望天门山》一首外,诗仙李白往来频繁,后来多次路过天门山,他的其他诗歌曾多次提及此山——“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天门山成为李白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
诗仙之后,天门山引来众多诗家题咏——有梅尧臣的“东梁如印蚕,西梁如游鱼”;有当涂诗人郭祥正的“万群白马度天门,谁道澄江静如练”……到了清初,太平府推官张万选编撰《太平三书》时,并非完整收录历代天门山的诗作,有十余首。其作者除李白外,不乏谢缙、于谦、王世贞等名家。
1999年8月,天门山凭借一山诗韵及厚重历史文化,以“天门烟浪”入选“芜湖新十景”。
“此次采风天门山,可以说是一次深度的诗意之行。”市作协成员、作家余韵告诉记者,因为《望天门山》,她一直对这座山充满诸多遐想。此次深度探访后,让她进一步了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座山必将吸引着一代代的后来者,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挖掘和再发现。”
跨江越来越便捷
当天活动中,作家们还参观了由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芜湖长江三桥),感受几十年来芜湖过江通道的变化。
“这是世界上首座高低矮塔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项目技术含量高、建设规模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管、市作协副主席梁震介绍。作为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在芜的子公司,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了商合杭大桥接线工程和长江路高架桥的设计。
回望芜湖的过江历史,曾经,低下的通行效率严重制约着大江两岸的交流与发展。2000年,芜湖长江大桥(一桥)建成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实现了芜湖乃至安徽省跨江通道“零”的突破;2017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作为安徽省高速公路网的关键节点,它的贯通让无为与三山、繁昌之间实现紧密互联;2020年,集城区主干道、商合杭高铁、市域轨道交通于一身的长江三桥投入使用,这一“超级工程”使得芜湖作为交通枢纽城市对外沟通变得更加快捷;今年7月1日,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正式开通运营,“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跨越长江天堑,架起南北交通、交流、交融的崭新通道。
“此次作家看长江活动,于我而言,是重走故地,更是再寻江韵。”市作协成员、作家叶裕则表示,他曾经是长江水手,长江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今天长江给我的感受是变化巨大,以前江上航行的船大多是百、十吨级,如今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船不足为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他觉得长江变得更美了,与此同时,跨江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快捷。“长江里装满故事,值得我去挖掘、讴歌。”叶裕说。
“希望作家们通过本次采风活动,充分挖掘长江故事,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市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