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接力育人”近百载 薪火传承照杏坛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3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付君兰 陆婷婷 文 陈洁 摄

在无为市,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家族三代人中走出10位教师,坚守三尺讲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扎根乡村教育超过三十年,累计教龄近百年。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个教育大家庭,聆听他们与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共同发展的故事,感受这份历久弥坚的热爱与执着。

见 证

无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万阳艳介绍,她的外公外婆、父母、舅舅舅妈、姨妈、姑妈以及表姐都从事教师职业,教龄最长的是外公达42年,最短的是表姐刚满6年。“今年,我的教龄刚好满20年。”万阳艳自豪地说。

三代人中,外公外婆、父母和姨妈都扎根乡村教育三四十年,亲身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巨大变迁。

“从我岳父母工作的五六十年代,到我们刚毕业的七八十年代,乡村小学的条件非常艰苦。”万阳艳的父亲万大保回忆,初到乡村小学任教时,连课桌都十分简陋。老师们用土坯制成桌架,晴天在操场晒干,再搭上一块木板,就成了简易课桌。教室是土坯房,窗户连玻璃都没有,每逢雨天,只能用塑料薄膜临时挡风遮雨。

20世纪90年代前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传遍全国,万大保所在村小的土坯草房陆续被翻新成砖瓦平房。之后,又被明亮整洁的教学楼取代,课桌椅、黑板、实验室、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焕然一新。2010年以后,随着智慧课堂的普及,万大保告别了粉笔板书,用上了电子黑板、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近些年的变化,数也数不清。”万阳艳的姨妈杨娟感慨道,20世纪8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全校六个年级仅有十几个老师,自己除了教数学,还兼任美术、音乐老师。而等到杨娟退休时,该村小已并入一个拥有3000名学生的乡镇小学,配置老师100多名。她说,如今这些老师专业又年轻,必能撑起乡村教育更加光明的未来。

时代在变,环境在改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始终如一。采访中,万阳艳的家人多次提及“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很光荣的职业”,这既是他们职业选择的初衷,也是扎根乡村默默奉献的动力。

“当年我们物质上不富裕,但精神上不贫穷。看着乡村教育越来越好,内心满是成就感。” 杨娟笑着说。

家 风

作为教育世家,大家围坐在一起探讨教育话题,分享育人中的心得和建议,在万阳艳家是个常态。

“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这是2015年,万阳艳刚从职教转入特教的迷茫期,向父亲万大保请教“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以后教什么”,得到的答案。

“从父亲的这句话里,我学到了,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另一方面要看得见他们的需求。”万阳艳说,对于这群特需儿童,最重要的是传授生活技能,“教一些他们能用得上的东西”。于是,万阳艳带着孩子们走进医院、银行,手把手教授他们使用自助机;有的孩子肌张力过高,操作不了鼠标,万阳艳就会轻托他们的手一遍遍练手操作。从指尖缓慢点触,到能连贯滑动、灵活切换功能,她始终耐心陪伴,见证孩子每一点进步。

特教学校里的孩子们沟通困难,万阳艳的工作时常遭遇挫折。每当沮丧时,她总会想起小时候在教师大院里,感受到的父辈们对学生的“认真劲”。

“我父亲在教学之余,总会步行去学生家,挨家挨户家访,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并记录在专门的小本子上。”万阳艳回忆道。

耳濡目染之下,万阳艳对特需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耐心与细心。有自闭症孩童,课堂上突然出现情绪波动,万阳艳会认真分析原因,是教室里的高温闷热让其感到烦躁、是渴望被关注却不知如何表达还是畏难逃避学习任务?“很多时候,只有发现了这些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打开和他们沟通的大门,教育才能继续下去。”

除了“职业宝典”,家人们还常常交流“育人妙招”。“新人教师”表姐因为经验尚浅,对学生管理偏于宽松,课堂纪律一度不够理想,这让她颇为困扰。家中资深教师凭借多年经验给出建议:“一定要从低年级、从小事就立好规矩,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会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三尺讲台,深耕乡土育桃李;一门三代,传承师道守初心。采访最后,万阳艳谦逊地说道,自己和家人只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虽无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正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与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让他们一路走到今天,并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