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繁昌北站“微改造” 蝶变城市新地标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2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承孝安

一缕秋阳,洒在繁昌·北站1969文化街区的复古站台上,将芜湖人的旧日记忆与眼前新景悄然交织。这座沉寂十余年的废弃车站,如今正以全新姿态承接往来客流——老候车室里的文化沙龙座无虚席,徽商故里的招牌在青砖黛瓦间格外亮眼。这场从工业遗存到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藏着芜湖繁昌区破解城市更新难题的“密钥”。

以用为先,巧破产权困局

繁昌北站于1969年启用,作为宁铜铁路芜湖段的小型站点,它曾是连接皖南的重要窗口。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受运力锐减与全国旅客列车多次提速影响,原铁道部于2008年4月1日取消其旅客运输业务,这座老站就此按下暂停键。

2023年,为盘活存量“低效空间”,我市依据全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部署,计划通过导入新业态、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让老站台在“修旧如故”中重焕生机。但更新启动之初,一块“硬骨头”便横在眼前:车站核心建筑及土地权属均归铁路部门,资产与土地使用权无法转让。

“不能让产权‘卡脖子’,更不能为更新丢了记忆。”繁昌区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找到“不碰政策红线、又能激活沉睡资产”的路径,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多次与铁路部门对接协商,最终以“长期租赁”的创新方案破局——由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与铁路部门签订协议,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取得开发经营权。这一“不转让、只租赁”的灵活处置方式,不仅扫清了更新障碍,更成为全国铁路遗存活化的“繁昌样本”。

以人为本,留存城市温度

如今走进繁昌·北站1969文化街区,老车站的候车大厅、木质座椅、老式信号灯被完整保留,又巧妙融入现代玻璃幕墙、空中连廊与网红打卡点。这幅“复古与新潮共生”的画面,源于一份精准到每平方米的“规划清单”。

城市更新常面临“改造需求”与“现有规划”的矛盾,繁昌区的解法是“坚持空间规划引领,精准修编地块控规”。繁昌区逐栋排查区域内180余户居民的老旧房屋,通过征收个人产权不动产,对这些已有50年历史的建筑分类施策:可保留的修旧如旧,其余拆除后重新规划,整片街区以原址原貌翻建改建或加固改造为主,同时统筹水、电、气、路等体系化提升,让老车站逐步重获新生。

“我们要的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打造有历史记忆的现代化街区,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继续‘说话’。”项目规划负责人的话,道出“微改造”的核心理念。在保留历史建筑肌理的同时,项目为新业态预留“功能混合”的弹性空间——既满足商业品牌的入驻需求,也为文化沙龙、美食节等活动留出场地。

这种“植入式”更新,让老街区既有老味道,又添新活力。回家探亲的李女士特意前来打卡,不禁感慨道:“走的还是小时候的路,却处处撞见新场景,这种感觉特别好。”

多元共担,筑牢可持续根基

城市更新,资金是“生命线”。繁昌区跳出“依赖财政”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融资新路径:以政府主导、国资平台建设为核心,拓展资金渠道,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成功申请城市更新专项债,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建设支出。

这套“政策性融资+市场化运作”的组合拳,不仅保障了项目高质量建成,更确保了可持续推进。2025年春节前,沉寂17载的繁昌北站以全新面貌惊艳亮相:46亩存量低效用地焕发新生,1.9万平方米老旧建筑旧貌换新。开业首月,21家商户同步迎客,春节期间,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成为芜湖新晋“文旅地标”。

图片由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