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杨永春
前段时间门诊看了一位患者,是一名高中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冲突,其间该患者突然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导致冲突升级。当事老师同学均对此不解。加之该学生在校期间存在不遵守校规,以及经常在老师授课时打断等行为,学校建议看精神科,所以来院就诊。问诊过程中就觉得家属欲言又止,本能地觉得其中“必有隐情”。反复追问下,家属称“这孩子小学的时候曾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但是我们一直没给他治疗过,这个和他的冲动行为有关吗?”感觉此个案很具有典型性,故而撰写成文。
多动症的疾病全名是“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因发病年龄多在学龄期儿童(旧的诊断标准定为学龄早期即5—7岁,新标准已放宽至12岁前),故而被更多称为“儿童多动症”。其疾病名称即是对该疾病的充分阐述。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为该疾病的核心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注意缺陷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明显的刺激或奖励机制下,个体很难专注于某件需要持续脑力输出的工作,比如学习。容易受外界干扰导致分心,以及明显的健忘等。多动冲动则表现在言语及活动过多且不考虑危险后果。以上异常因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故而常使得患者陷入危险的境地。比如笔者曾诊疗过一例儿童多动症的患者。上课期间无法安坐,偷偷溜出班级,爬上大树后无法自行下来,后来老师报警,才由消防战士把其从树上解救下来。整个过程充满危险。
其实把多动症确定为一种疾病,在国内外均颇受争议。大家普遍担心该病患儿会被“贴标签”导致更难融入社会。尤其在国内,因多动症临床表现中“无法安静听讲,好插嘴,恶作剧多,行为鲁莽”等多与国人心中的“坏孩子”刻板印象重叠,更容易导致家长对诊断的误会,以及对治疗的担忧。所以实际临床中的现状是,确诊的孩子不少,规范治疗的不多。
虽然儿童多动症有多动、冲动等表现,可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缓解”。但实际情况是,大约有50%的患儿会持续到成年,甚至影响终身。所以,儿童多动症并非只是儿童精神疾病,随着患儿的成长,该病有很大的几率会伴随其到成年,甚至一生。这,就是“成人多动症”。
前面已经说了,儿童多动症约有一半会持续到成年,但成年后的多动症表现还是和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更多见的是“不合时宜的多动”以及“明显的冲动行为”。而成年多动症,更多地表现是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往往对需要具体规划或者计划的事件缺乏耐心,随意性很大,导致常常处于混乱或者无序的状态,对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儿童较为突出的“多动”在成年患者反而少见,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上的多动”,比如跳跃的思维,无法平静的内心等,会让自己长期处于紧张不安以及心烦意乱的状态,自我体验极差。由此伴发的“情绪爆发”以及对爆发情绪的调控能力缺陷,会导致其非常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受挫,从而体验更多的悲观及沮丧。
另外,多动症如不干预,成年后会更容易出现各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风险,比如酒精,烟草,甚至毒品。也会更容易伴发譬如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所以,加强民众对多动症的了解,从而早期发现,正确面对,及时干预,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目前对于多动症,仍建议早期发现,比如幼年时的异常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冲动行为等,在反复教育无法获得效果后,就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以期尽早明确诊断。专科医生会通过各种辅助检查,量表评定等方式对其进行诊断,确诊率很高。
说到现在,也该说说关于多动症的治疗了。现代医学已经基本证实,该病是一种人体多基因与不良环境共同作用而引发的疾病。基因方面无需多言,不良环境则包含广泛,其中母孕期间的不良事件最为突出,比如夫妻年龄较大,孕妇怀孕期间烟酒暴露以及胎儿出生方式(比如剖腹产)这些都是较为明确的多动症高危因素。同时,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收入水平也与该病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在现代优生优育的大环境中,准父母应及时避免。其他如脑内神经递质异常(主要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则为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因为该疾病和家庭教养关系、父母情感表达甚至家庭经济情况相关,故而合适的心理治疗,对于该病患者的帮助尤其重要。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对罹患该病的患者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及了解服药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改善多动症的临床症状,甚至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最后,以一例真实的案例作为结语。笔者曾参加一个多动症诊疗培训班,有幸聆听了国内儿童精神障碍治疗大师、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一堂案例分享,至今记忆犹新。一名德国籍的汽车产业工人主动去门诊就诊,要求医师给自己开具药物处方。郑教授与其沟通,发现他对自己所罹患的多动症非常了解,称自己服药后有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自己工作时专注度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明显增高。因为获益非常明显,加上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知,所以才会主动来就医。此举对于工作近三十年的笔者来说非常震撼。该患者的主动就医行为说明其对自身疾病非常了解,且毫不避讳。这应该与民众对疾病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也完全能包容理解相关。从而也感叹国内对此病的科普仍需努力。只有大众对此病有了正确的认知,了解到多动症是可以预防、治疗的,且正确的治疗会让患者终身受益,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以此句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