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丽
“富七师,甲全军”,这是一句抗战时期在新四军中广为流传的口号。七师的“富”,源于一条“烽火经济线”,它的起点就位于芜湖一座因水而兴的古镇——汤沟。这个长江北岸的古镇,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开辟了一条隐秘的战线,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经济贸易区,铸就了抗战经济史上的传奇。
抗战烽火中 铸就新四军七师“经济奇迹”
汤沟北枕裕溪河,南濒长江黄金水道,水系发达,交通便利,作为曾经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汤沟拥有30多家米行,百余家商铺,每日江面停泊的船只近百艘,因其商业繁华程度,这里在抗战时期一度有“小上海”之称。
作为曾经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商贸枢纽,汤沟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仍留着当年商贸往来的余温,红色故事也沿着这条路传承至今。
“1942年的华中敌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日寇为了巩固‘后方’,加紧了对我根据地的封锁,大举对皖江根据地进行‘扫荡’,使素称富饶的皖江经济上遇到了很大困难,财源枯竭,部队供应紧张,对军部及其他兄弟部队的经济援助也受到很大影响。开展贸易,用贸易来打破敌人的封锁,用贸易来拓宽财经渠道,这是皖江人民在当时的一种选择。”在历史期刊《大江南北》中,有这样的记载。
“1942年底,七师政委曾希圣考虑为进一步推动皖江地区的经贸工作,壮大根据地力量,决定出两步新棋:一是确立皖江地区经贸工作以无为汤家沟为基地;二是请求华中局派有经验的财经管理干部到七师。”鸠江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姜华经过多年考证、研究,对汤沟红色历史作出了详细的梳理。
1943年初,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后更名为皖江行政公署,皖中货管总局也更名皖江贸易总局。为选择一个理想的贸易地区,负责同志们将目光投向了不曾被人注意的无为汤家沟镇。当时,汤家沟离长江主航道十余华里,从镇的两头都可乘船,直通长江。日军入侵之后,原有的货物流通渠道被破坏,一些客商携带货物从芜湖过江,经汤家沟,运到大别山国统区进行贸易,形成了一条商业通道。
皖江贸易总局迁至汤家沟后,先设在汤家沟东街的万字会内,后移至离汤家沟西北三四里处的陈家湾小刘村。
皖江贸易总局对外营业机构,仿照民间商号形式,在汤家沟设置“集成号”商行,取“集天下财力物力,成抗日救亡大业”之意,开展民营贸易,筹集民用军需物资。集成号下设正大商店、盐行、旅社。对外以民间商行名义出现,经营百货,买进卖出;对内则行使财经职能,疏通物资运转的渠道。集成号的兴办给新四军七师创造了巨大财源。
“不仅是搞经济贸易,‘集成号’还是七师敌工部的指挥中枢,通过和敌人做生意,搞情报,搞军需民用物资,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渡过了难关,还取得了对敌军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同时,皖中抗日根据地“大江银行”迁至汤家沟,发行大江币。为了维护市值稳定,用粮油棉麻布以及食盐这些实物作为“准备金”,在每一张大江币的背后都标明相当多少实物。这一举措,深得民心,五湖四海的客商云集汤沟开展贸易,也为古镇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新四军第七师从弱到强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经济工作策略,而汤沟的皖江贸易总局和集成号商行,正是‘富七师’的两把经济快刀,不仅保障了部队供给,更盘活了皖江经济。”姜华说道。
汤沟的朱家码头,在抗战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的汤沟商贸主要靠水路运输,大小码头有几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朱家码头”。上世纪40年代,汤沟商贸十分发达,码头桅杆林立,岸上车马川流不息,呈现出日夜繁忙的景象。
时过境迁,今日无为大堤穿镇而过,通江大道直连无为芜湖,陆路交通更为便捷,加之小江河道的变窄,“朱家码头”已不复存在,但那静躺的青条石,见证着这座商贸重镇曾经的辉煌。
记者从汤沟镇政府了解到,汤沟老街,这条见证新四军第七师经济奇迹的故地,也将迎来新生,一场修旧如旧的改造正在进行。未来,老街上的皖江贸易总局、集成号商行、大江银行和朱家码头等红色遗址或将被修缮、开放,成为更多人了解新四军“经济战线”的一扇窗口。
传承红色基因
勇于创新农村实体经济
八十余载时光荏苒,“隐蔽战线”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作为曾经的商贸重镇,经济创新的基因却深植这片土地。
在汤沟光华村,农民和集体增收被纳入村党总支重点工作之中,当地组织成立了“芜湖光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搅瓜生产。2022年种植6亩搅瓜试水,并注册了商标;今年7月,光华村10亩试验田的搅瓜采摘完毕,搅瓜总产量约2.5万斤。此外,该村与村民合作开展玉米秸秆收购,实施玉米秸秆的回收、粉碎项目,并与饲料厂、肥料厂对接,搭建合作平台,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黄马村则通过成立村办企业,着眼于农村水上作业困难、主水渠常年缺乏疏通等难点,为保障旱涝季节农业生产正常灌溉,同时对外承接工程增收创收,开展农田灌溉以及人居环境整改相关业务,创造的收益则用于村集体事业和民生工程。
2024年初,楼梯村立足于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创办了村办企业汽车服务公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打造便民的乡村租车服务品牌。目前公司有汽车20余辆,通过对外出租,年经营性收入约50余万元,后期该村将进一步扩大汽车租赁规模,迈出乡村振兴崭新步伐。
板桥村的蔬菜收购行业、红旗村的“吊瓜经济”、前进村农文旅融合业态探索……“汤沟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用行动传承着‘富七师’的红色基因。”汤沟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汤沟正是得益于红色精神的培育与滋润,敢于在乡村振兴中趟新路、走在前,不断创新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实现强村富民的时代目标。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