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解构城墙 重构文明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5版:我学习 我得到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如阳

当指尖抚过《城的中国史》的书脊,青铜锈迹的气息突然从纸页间漫溢开来。许宏老师的文字像一柄磨去浮华的骨刀,在二里头的夯土台基与长安城的残砖碎瓦间,刻画出一幅迥异于典籍记载的文明图谱。这部浸透着考古人体温的著作,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当我们俯身凝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城垣基址,看到的不仅是砖石的堆积,更是一个民族在开放与封闭间不断校准的精神罗盘。

无墙的天下:在旷野中生长的文明自信

许宏提出的“大都无城”理论,恰似在历史的铜镜上投下一道强光,照见被城墙遮蔽的文明真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现场,阡陌纵横的居住基址如同大地的掌纹,将宫殿区轻轻托举在敞阔的平原之上。没有外郭城墙的束缚,王权的威严反而以更磅礴的姿态铺展——先民们将都城融入自然肌理,让洛河的清波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用邙山的余脉勾勒城市的轮廓,这种“以天地为郭”的气度,分明是青铜时代的文明自信在旷野上写下的注脚。

对比汉代长安城的营建智慧,更能感受到这种开放基因的传承。当设计师将未央宫的飞檐指向终南山的云际,让渭水的涛声回荡在长乐宫的回廊,天然屏障取代了砖石城墙,八街九陌直接通向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不是防御工事的缺失,而是文明鼎盛期的胸襟显露——正如张骞带回的苜蓿种子在城垣外肆意生长,长安城的城门永远为远方的驼铃敞开。直到游牧民族的铁蹄踏碎中原的宁静,当北魏洛阳城的三重城垣拔地而起,我们才惊觉:城墙的堆砌,原是文明在动荡年代给自己编织的铠甲。

层累的年轮:在废墟上重建的文明记忆

考古现场的探方里,叠压着的不仅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更是文明演进的密码本。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那些深浅不一的壕沟里,沉淀着新石器时代先民与洪水、野兽博弈的生存智慧;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台基,用200万方夯土堆筑的人工高地,既是权力的象征,更是稻作文明与水网环境对话的产物。许宏用手铲剥离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考工记》里“方九里,旁三门”的理想城池,如何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形——曹魏邺城的中轴线首次定格了对称之美,北魏洛阳城的外郭城打破了“天子居中”的传统,元大都的街巷肌理里藏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握手言和。

那些被反复夯筑的城墙基址,那些重叠了三次的车辙痕迹,都是文明层累的证据。就像二里头遗址的宫墙基槽里,既埋着龙山文化的陶片,又混着商代的骨料,华夏文明从来不是单线条的进化,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毁灭中重生的螺旋上升。当我们在殷墟遗址看到商代宫殿区叠压在洹河改道的淤土层上,在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发现汉代道路的路基,突然懂得:每一座城市的废墟,都是文明涅槃的起点。

显微镜下的文明:在细节中苏醒的历史现场

许宏的叙事方法,在于让冰冷的考古数据幻化成有体温的文明故事。他写二里头的“井”字形道路,说那是“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络”,让我们仿佛看见青铜时代的马车碾过夯实的土路,车辕上的铜铃在晨风中轻响;他描述殷墟宫殿区的排水系统,那些用陶管连接的地下暗渠,让我们意识到三千年前的都城已拥有精密的市政规划。最动人的是对长安城坊的描写——当他说起朱雀大街宽达150米,足够唐代的骑兵部队纵马奔驰;说起西市的波斯邸店前,胡商与汉人用“开元通宝”兑换波斯银币,历史突然从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变成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

书中的每一幅遗址平面图都是时光的切片: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布局图上,1号宫殿的夯土台基像一方印章,盖在河洛平原的腹心;汉长安城遗址图上,不规则的城垣轮廓恰似巨人的脚印,印证着“斗城”的传说;最震撼的是隋唐长安城复原图,那个占据84平方公里的超级都市,108坊如同围棋棋盘上的星位,朱雀大街作为中轴贯穿南北,让我们在纸上重逢了那个“天下之中心”的盛唐气象。

文明的回响:在钢筋森林中寻找文化根脉

合上书本望向窗外,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在暮色中闪烁,突然想起书中提到的北京城墙拆除事件。1957年的城砖拆除现场,推土机碾过的不仅是明清城墙,更是一个时代对“开放”的注解——当朝阳门、阜成门的城楼化作历史照片,二环路在城基上画出新的圆环,我们在告别砖石壁垒的同时,是否也继承了“大都无城”的文明自信?

但现实总比历史复杂得多。当西安的明城墙变成旅游景区,城墙上的电瓶车碾过600年前的青砖;当杭州的南宋御街被改造成步行街,石板路上的二维码导览取代了当年的驼铃声,我们不得不思考:文明的传承究竟是保护砖石的完整,还是守护开放的基因?许宏在书中留下的叩问,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回响得格外清晰——如何让深圳的摩天大楼与客家围屋对话,让上海的石库门在旧改中保持体温,让每一座新城在规划图上都能找到历史的坐标点?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曾经巍峨的城墙早已化作春泥,滋养着新一代的城市文明。许宏用二十年的田野调查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防线,不在砖石的堆砌,而在开放包容的胸襟;真正的城市精神,不在城垣的坚固,而在不断创新的活力。当我们读懂二里头先民的旷野情怀,理解长安城的开放气度,便能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森林中,找到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地标——那是比任何城墙都更坚固的文化基因,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流淌着开放、融合与创新的活水。

作者单位:湾沚区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