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华夏文明坐标系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5版:我学习 我得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赵乐天

城池即文明,垣迹即心迹。通过学习许宏教授的《城的中国史》,让我认识到此书已超越考古学史范畴,成为解读华夏文明的密钥。当许宏带我们凝视二里头宫墙基址时,所见不仅是夯土遗存,更是“最早中国”的精神胎动;当书中剖析明清北京城“三重围合”结构时,揭示的实为帝国晚期封闭自守的文化心态。这部“大家小书”确证了卡尔维诺的论断:“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把它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 ”。而华夏的故事,正书写在每一道斑驳的城垣之上。

以“城”为匙,重构华夏文明的发生学图谱。许宏教授以考古学家的敏锐,将散落于大地的城垣遗存串联为文明演进的“基因链”。书中揭示,原始聚落通过环壕实现空间区隔,这种“小型环壕时代”标志着群体认同与社会分层的萌芽,成为华夏“筑城意识”的史前序章。城墙从圆形不规则走向方正规矩,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彰显权力对空间的规训;二里头遗址作为“青铜王都”,首次出现中轴线布局的宫城,标志华夏礼制文明的定型。许宏提出商周王都长期“有宫城而无外郭城”,打破“高墙深池=文明进阶”的认知惯性。这种“不设防的霸气”,实为强盛王朝的文化自信——如西汉长安以渭水为天然屏障,将自然与人文秩序熔铸为帝国气象。

城郭嬗变,华夏文明特质的物化表达。城池不仅是土木工程,更是文明精神的载体。一是权力结构的空间解码。西周“三都并立”,通过城市网络实现政治控制,开创“中央—地方”的治理原型;秦汉驰道与郡县城的经纬式分布,则使“大一统”从理念落地为空间实体。二是文明融合的冲突现场。东周列国城建高峰催生多样城制:楚人“水城相依”、秦人“军事要塞”,折射地域文化差异;而北魏洛阳城的汉化改造,见证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边界消融。三是“后大都无城”的文明转向。隋唐长安的里坊制终结了开放王都时代,封闭式管理预示帝国内敛化。这种从“扩张”到“守成”的城池逻辑,恰是华夏文明生命周期的隐喻。

方法启示,在土石间打捞“活”的历史。许宏的书写提供双重范式革新:一是考古学的公共性突围。用130余幅现场图片与通俗阐释,将“探方里的专业密码”转化为公众可感的文明叙事。通过夯土层剖面图解析早期国家动员力,使“商王筑城”不再停留于文献传说。二是长时段观察的洞见。跳出王朝更替的碎片化叙述,以9000年城邑变迁为坐标,揭示三条暗线:从环壕到版筑再到砖砌的工程革命技术线,从血缘聚落到礼制都城再到行政城市治理迭代的精神线,从“神权之城”(良渚)到“王权之城”(二里头)再到“民治之城”(宋代市坊瓦解)的价值迁移。

作者单位:无为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