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守护历史根脉 书写时代新篇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5版:我学习 我得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洪

阅读许宏先生的《城的中国史》,宛如展开一幅穿越千年的城市文明长卷。这部著作以“城”为线索,从仰韶文化的环壕聚落溯源至明清北京的宫城格局,在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的交织中,揭示了中国古代城市从“大都无城”向“以墙为界”演变的深刻逻辑。

书中提出的“大都无城”理念尤具洞见。许宏先生以扎实的考古实证颠覆传统认知,指出二里头、殷墟等中国早期宏阔都邑竟无城墙围护。这绝非技术简陋的疏忽,而是一种从内向外流淌的文明自信与开放襟怀。恢宏的宫室建筑群、井然有序的聚落规划,其布局本身即是最坚固的“无形之城”。这昭示着强盛文明的战略自信——广域王权国家以山川为郭,“守在四夷”,以文化向心力取代物理防御工事。正如许宏先生所言:“显现了整个华夏族群处于上升阶段的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综合国力的强盛、外交格局的开阔以及对自身文明的坚定信念。古人“无城”的坦荡,正是对当代亟需的开放胸襟与文化定力的深刻启示:真正的强盛,在于内心的敞亮与包容的格局。其无墙而有界的智慧亦启迪现代人:真正的自信从不依赖物理阻隔,而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今日“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与文明对话,恰是这种古老智慧在全球化时代的磅礴回响,是中华文明自信与开放基因的当代表达。

从“大都无城”的历史传统到都城中轴线的当代传承,文化遗产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成为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褪去防御功能的古城遗迹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记忆。北京中轴线申遗正是这种意识的生动实践。这条7.8公里长的轴线,从永定门至钟鼓楼,串联起故宫、天坛、先农坛等标志性建筑。其意义不仅在于保护一组建筑群,更在于唤醒城市对历史肌理的敬畏。当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文化坐标时,中国城市正努力从历史深处汲取力量。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鲜明体现。

这种对历史文脉的珍视,在各地的古城保护中愈发清晰。以芜湖古城改造为例,既保留古街肌理,又植入现代文旅功能,实现了传统空间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老街坊在新商铺的烟火气中重拾记忆,传统民居与新业态共生共荣。历史证明,保护古城绝非复制博物馆里的旧景,而是要让文化遗产成为激活当代生活的催化剂。当芜湖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响起年轻人的笑声、老茶馆飘出现代民谣的旋律,我们看到的正是“大都无城”所体现的开放包容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未来,我们更有责任在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以创新理念与科学规划,让城市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书写属于当代的精彩篇章。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居,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现代“大都无城”的理想图景,在于拆除阻碍融合的无形壁垒,构建共享之城。城市文明的至高境界,在于打破身份的藩篱,消弭群体的隔阂,实现人的无碍流动与尊严共享。《城的中国史》启示我们,城市的进化本质是对“阻碍”的不断突破。当代城市规划中的“大都无城”,正体现为对物理阻隔与社会壁垒的双重超越:图书馆敞开大门,求知若渴的农民工与莘莘学子并肩而坐,知识的光芒平等洒落——这首先推倒的是心灵的围墙;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办事者不再望“门”兴叹;城市公园拆墙透绿,成为全龄共享的“市民客厅”;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的无障碍设施、儿童友好空间,让关怀抵达每个角落;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跨越地域鸿沟,促进城乡资源、信息、机会的自由流转……凡此种种,皆是拆除特权之墙、偏见之壁的生动实践,为所有梦想开辟坦途。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城的中国史》不仅是一部考古学力作,更是一部关于文明自信的启示录。它揭示: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既能守护文明的根脉,又能拥抱时代的变革;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腾飞,更需要文化的自觉。当我们以“大都无城”的自信重构城市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激活历史遗产,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夯土、矗立在街巷的老墙,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坚实桥梁,让每一座城市既焕发“现代的容颜”,更拥有“文明的筋骨”。

作者单位: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