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芜湖:两代人的情缘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4版:留春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晓求

一座城市,最可振奋人心的是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蒸蒸日上的发展,而最能打动人的是其隐于街巷的文脉、深藏时光的乡愁。于我而言,芜湖就是这样一座魅力之城。

地处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的芜湖,因得两江之利、舟楫之便,素来就是江南鱼米乡;又居吴头楚尾、扼守金陵门户,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地,是一个有底蕴、有故事的地方。

第一次到芜湖,是1982年初秋来上大学。父亲领着我从老家附近的华阳码头乘东方红4号大轮,顺江而下,一夜过后便到了芜湖。船一靠岸,我就背着行李怯生生地跟在父亲身后,随着拥挤的人潮下了船,旋即扒上学校迎新的卡车,进入了赭山下的师大校门。报过名后,父亲就急切地带着我参观校园,走近一座西式的青砖小楼,他说这里曾是当年侵华日军的警备司令部;望见后山腰那排平房,又说那是“军大”学员上课的地方;临近西门忽又停下脚步,嘀咕着萃文中学就在对面的山上,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让我一头雾水。第二天,他返程之前,带我进了城区,匆匆穿街过巷,依旧是边走边念叨:陶塘干净多了,中山路变了样,长街还是那样热闹,只是那座全国最早的城隍庙破败了、青弋江上的老浮桥也不见了……看得出,他既很兴奋,又有些失落,而我却依然不明所以:记忆中,父亲似乎从未来过芜湖,怎么会对这里如此熟悉、又如此关心呢?他没说,我也没问。

寒假回家,父亲与我聊天,才慢慢解开这个谜团。原来芜湖解放前夕,父亲也曾在芜湖求学,后因战事临近,学校解散。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渡江第一船”最先在芜湖登陆。不久后,父亲在中山路口看见二野军政大学招生海报,便毅然投考,录取后编入三分校二总队,而校园就在赭山。在这里,他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等革命理论;他学会了二野军大校歌,牢记着“长江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建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他见证了古城芜湖的解放、新生的芜湖市人民政府的成立。尔后,他又从这里出发转战安庆,参加二野三兵团十军集训……芜湖,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巧合的是,33年后,芜湖也成了我离家求学的第一站,更巧的是,赭山的师大校园,正是当年父亲学习和战斗过的军大分校的校园。我们父子在相仿的年龄、不同的年代都交集于此,这真是一种天造的奇缘!在这里,我感受着父辈热血报国的青春气息,孜孜不倦地学习,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度过了4年美好时光,毕业后我离开了芜湖,但常常心驰神往,偶尔还去小住几日,到处走走看看,看她烟雨江城的俊秀模样,看她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感受她的种种美好。

是的,这些年,这座江南名城搭上了时代快车,实现了飞速发展。当年突突冒烟的过江轮渡、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已被三座长江大桥、“皖江第一隧”以及多条穿境高铁和芜宣机场所取代;那些老旧的工厂和简陋的作坊,也已淡出城市风景,蝶变为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算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尤为可贵的是,在快速发展中,芜湖的文化坚守同样执着而深沉,广济寺、中江塔等诸多古建得到精心保护,赭塔晴岚、镜湖细柳等各古景依旧韵味盎然,特别是全力保存并修缮了“芜湖古城”,陆续新建了享有“芜湖外滩”之誉的“十里江湾”等许多遍受群众喜爱的城市公园。如今的芜湖,既阔步迈入了拥江发展、出海发展、智算发展的新时代,又充分保留了她“半城山半城水”的天生丽质和“江东名邑”的历史底蕴,成为镶嵌在美丽长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这一切,不正是先辈们浴血奋战所要实现的理想和我辈的真诚期盼吗?!

令人痛心的是,父亲在我大学毕业刚刚两年的时候就早早过世了,再也回不到挥洒过青春热血的地方,再也看不到那座江南古城的旧貌新颜。但可以告慰父亲的是,我会永远爱着这座城市,会替他常去走走看看、带去他的思念和问候,更会沿着父辈开辟的道路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