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丽婷
在繁昌区中分村葱郁的山岭间,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静静矗立,无言诉说着一段浴血抗战的传奇。1939年,在这片被誉为“皖南门户”的战略要地上,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副司令员谭震林指挥下,与来犯日寇展开200余次战斗。其中,繁昌保卫战五战五捷,彻底粉碎了日军“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野心。“这场彪炳史册的繁昌保卫战,彰显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原繁昌县党史办主任、党史专家伍先华说道。
繁昌历来是沟通南北交通的要隘,战略地位至关重要。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由芜湖进犯繁昌,此后便以攻占繁昌城为目标,企图将其作为维护长江航线、“扫荡”皖南的基地。危急时刻,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身而出,于1938年12月进驻铜、繁抗日前线,在谭震林的领导下,肩负起保卫繁昌的重任。
“繁昌保卫战的最大特色是依靠人民战争战胜敌人。”据伍先华介绍,新四军第三支队进驻繁昌后积极开展民运工作,在组织各种群众抗日团体的同时,帮助农民建立自卫武装——“猎户队”。数以千计的猎户队员与广大群众全力支持新四军战斗,许多优秀的猎户青年参军入伍,为部队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
1939年的五次繁昌保卫战,每一场都是艰苦卓绝的硬仗。作为长期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伍先华对其了如指掌,讲述起来如数家珍。
第一次繁昌保卫战始于1939年1月10日。当日,据守峨桥、伏龙山的400余名日军分两路进攻并占领繁昌城,历时4天,新四军以伤亡9人的代价,歼敌20多人,并收复繁昌城。
同年2月10日,日军200余人由荻港、黄浒镇向繁昌进犯,繁昌城再度被攻占。新四军第三支队集结主力进行反击,各方游击队进行袭扰,迫使敌人向横山桥退去。这次战斗,毙伤敌军10余人,史称第二次繁昌保卫战。
1939年5月20日至23日,占据铜陵顺安镇、繁昌荻港等地的日军在联队长松木的率领下,出动1200多人,并配有战斗机骚扰,分两路向繁昌进犯。经过4天激战,先后毙伤日军300余人,新四军伤亡官兵百余人,取得第三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
第四次保卫战从11月7日开始,历时15天,其中“塘口坝血战”和“峨山头搏斗”两场战斗最为激烈。“在塘口坝战斗最紧张激烈时,40多位猎户队员送来了急需的子弹和手榴弹,还将手榴弹盖子打开,递到战士们手中。战士们用这些弹药,炸得鬼子屁滚尿流、节节败退,共击毙日军400余人。”伍先华说道,此次战斗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抗击日军最著名战役之一。
第五次繁昌保卫战的两场战斗发生在1939年12月15日、21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繁昌各地进行阻击,成功保卫了繁昌,毙伤日军百余人。
繁昌保卫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这既离不开新四军的浴血奋战,也得益于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猎户队员们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地形,配合新四军作战,成为打击日寇的重要力量。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为部队送弹药、救伤员、修工事,军民一心,同仇敌忾。”伍先华说。这场胜利威震敌胆,连日军侵华派遣军总司令也不得不哀叹,“看来要在共产党军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如今,在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猎户队的后代仍传诵着祖辈保家卫国的誓言,而中分村纪念馆的墙面上,《繁昌之战》的歌词仍在无声呐喊,提醒每一个到访者:人民战争,永远是胜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