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戴安澜: 决以全部牺牲 以报国家养育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T03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花磊 文 汪武 摄

八月的芜湖,骄阳似火。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从长江南岸的芜湖市区来到江北的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这里正是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出生地和故居所在地。

走进风和村,一座青砖黛瓦、坐北朝南的建筑矗立村中,这便是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戴安澜故居。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房子,中间有一个天井,屋内摆放着水车、石碾等旧物。主屋案头,一身戎装的戴安澜照片十分醒目,屋内还展示有戴安澜将军所获部分勋章等物品。

抗日名将 心系故土

“戴安澜是抗日名将,也是我们心目中亲切的家乡人。”说这话的是洪巷镇干部戴茂标,他也是戴安澜的后辈族人,曾经多次接待陪同戴安澜子女回乡。2023年3月,洪巷镇练溪社区成立“五老”工作室,广泛开展戴安澜将军英勇事迹宣讲,戴茂标任工作室主任。

戴茂标告诉记者,离故居不远处有一所仁泉小学,是由戴安澜的叔祖父戴端甫创办,戴安澜得知后也捐资参与创办。“1924年3月,时任广东粤军团长的戴端甫给老家来信,戴安澜从信中得知黄埔军校即将创办的消息,随即辞别父母,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最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戴茂标介绍。

1942年3月22日,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在缅甸前线作战间隙,提笔写下了一封给妻子王荷馨的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这封家书中提到的这位“端公”就是戴端甫,他去世时戴安澜正在缅甸与日军作战,未能回乡祭奠,深感遗憾,“他不仅是戴安澜投笔从戎的引路人,对戴安澜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戴茂标介绍说。在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里,满是对亲人的牵挂与歉疚,更透露出以身许国的决心。但遗憾的是,这封家书最终未能寄出,在戴安澜以身殉国,客死他乡后,这封家书作为遗物被部下带回。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中字字千钧,句句情深,让人读来如同穿越战火硝烟和历史时空,回到了那个戎马倥偬、烽火连天的年代。

“海鸥”将军 以身殉国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无为洪巷,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屡建战功。

1942年初,为了阻止日军攻陷缅甸,切断被称为“抗战命脉”的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日军作战。戴安澜奉命率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历时12天的同古保卫战,戴安澜所率的第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打破了日寇难以战胜的神话。这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但就在不久之后,部队遭遇敌人袭击,戴安澜身负重伤,在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的缅北茅邦村,38岁的“海鸥”将军永远闭上了双眼。

戴安澜将军殉国后,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都为其写下挽联,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海鸥”将军。

抗战胜利后,戴安澜灵柩迁回故乡芜湖小赭山山麓安葬;1956年9月21日,戴安澜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坟墓作为烈士坟墓予以保护;1984年4月4日,修葺一新的戴安澜墓地重新对外开放;2009年9月10日,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时光荏苒,抗战硝烟散去,将军故里变化天翻地覆。如今,每年11月25日,戴安澜诞辰日当天,无为仁泉小学都会颁发“戴安澜将军·王荷馨女士奖学金”,在魂牵梦萦的故乡芜湖,将军自己所改的名字“安澜”正如他所愿,化作一座桥、一所学校、一条路,“守护”着家乡平安。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