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吕惠生: 八载坚心志 忠贞为国酬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T03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郭青 文 梅韬 摄

立秋时节的惠生联圩,依然热浪滚滚。当记者来到这里时,浩浩长江沿着脚下的惠生联圩一路向北。这条生命之堤,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守护着身后这方广袤热土。据鸠江区二坝镇关工委执行主任杨成银介绍,惠生联圩与一位革命先烈息息相关,他就是吕惠生。

吕惠生(1901—1945),无为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国立农业大学,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1年在芜湖省立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据1993年版《芜湖市志》记载:“吕举止潇洒,待人和蔼,常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学识渊博,善书法诗对,主讲《农业概论》,任农科主任,其住所常为探讨救国真理学生的聚会之地。”1941年4月任无为县长,1942年加入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是年秋任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北撤,吕惠生由水路北上,在芜湖城北四褐山江面与敌人相遇而被捕,受尽酷刑后于11月4日(一说11月13日)在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六浪桥就义。吕惠生在就义前,托人带出他的绝笔诗: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

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

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

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这首诗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情怀,80年来一直在江淮大地上广为传诵。

在吕惠生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主持修建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水利工程黄丝滩大堤(即惠生堤)。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为艰难困苦的一年。自这年2月起,日伪为保障其所占领的重要城镇和交通运输线的安全,频繁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据《芜湖通史》(江北部分)记载:“这一年,七师与日伪军作战达189次,根据地人民严重地为战乱所困扰。频繁的战乱严重地损害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1943年2月,根据地中心区周边几县发生春荒。”中共皖江区党委和行署不断收到报告灾情的急件、电报,时为行署主任的吕惠生为此忧心如焚。

4月21日,吕惠生主持召开了行署财经工作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立即展开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的建设。

黄丝滩江堤,位于当时无为县(今鸠江区)东乡中路至汤沟镇之间的长江岸边,素有“一线单堤,七邑生命”之称,它直接关系到当时皖中无为、巢县、含山、和县、舒城、庐江、合肥7县300余万人口、400多万亩良田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该年6月起,吕惠生率行署水利委员会成员勘察黄丝滩,提出了“少压农田、避开险段、直线走向”基本方案,草拟了黄丝滩退建工程计划。12月1日,黄丝滩退建工程正式动工,数万民工先后奔赴工地。历经5个多月,1944年5月3日,黄丝滩新堤全面竣工。为表彰吕惠生为新堤工程所作的贡献,1944年9月,由皖江第二届参议会提议,经皖中区党委批准,决定将新堤命名为“惠生堤”。

除了黄丝滩大堤外,皖江抗日根据地所进行的较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还有无为“三闸”——季家闸、陈家闸、黄树闸的改建等,吕惠生都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也正因如此,在吕惠生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百姓们至今仍深深怀念着他。据杨成银介绍,在当地人心目中,吕惠生一直是清廉、正直、亲民的化身。为了纪念吕惠生同志,1995年,地方政府还在惠生堤内侧兴建了一座小学,命名“惠生小学”。

杨成银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惠生堤又进行了多次维修,让这座大堤成为八百里皖江的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近年来,以惠生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惠生联圩生态建设项目,紧邻大龙湾片区,和江南芜湖的主城区隔江相望,成为城市未来“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的生命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