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康丽 文 汪武 摄
江南圩田地区,水网密布,无遮无掩,想要在这抵挡住日本军队的进攻,绝非易事。在今日的西河古镇,坐落着“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这里铭记着新四军与日寇在青弋江畔对峙的多次战役。其中,1938年打响的红杨树战斗,是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前线的第一次重要战斗,也是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场“智取”之战。
抗战时期的“红杨树”地区,即今日的湾沚区红杨镇。这片区域紧邻青弋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当时与湾沚镇仅隔着10余公里的水路,是日军南侵青弋江重要路径上的关键节点。
据相关史料记载,日军侵占湾沚后,为了牢牢控制长江航线,扩大防御范围,战斗前沿在湾沚镇和芳山一线。当时,国民党部队的阵地都按三线配置,日军一来,他们从一线退到二线再退到三线,三线守不住就全军溃退。日军每次南犯,就像赶鸭子一样,有时几十名、几百名日军,可以赶着国民党几千人的部队仓皇而逃。在日军的进攻下,这一带的前沿阵地红杨树,最终于1938年5月落入日军手中。
新四军第三支队来到西河后,国民党下达给三支队五团的任务,是接替驻守红杨树—青弋江—峨桥一带的防务,重新从日军手中夺回丢掉的红杨树到马家园一线的前沿阵地,阻止日军南进。“一方面国民党是为减少自身损失,让新四军替代执行防务,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借日军削弱新四军的战斗力量。”湾沚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邓应好说道,“没想到,新四军不仅在红杨树立住了脚,对日军产生极大威胁,还大力宣传抗战,组织民运,声势浩大。”日军刚占领红杨树,面对常常被骚扰袭击,无计可施,被逼只好退回湾沚。1938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顺利进驻红杨树。
日军不甘心退却,还会再来进犯反击。五团装备简陋,弹药也缺乏,不少战士没有枪,手里只有大刀和长矛。这样的装备,要和武装精良的日军在一线正面作战,谈何容易?
五团团长孙仲德出身保定军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为迎接敌人的进攻,做好军事防御工作,他们汲取国民党军战败的教训,深入群众调研走访发现,皖南水网密布,圩埂既是河坝又是道路,日军想进攻,只能沿着圩埂走。所以要阻止敌人的进攻,巧妙的办法就是卡住圩埂,采用“断堤”战术。
于是,部队工事在圩埂拐弯处,挖开几十米到上百米的凹口,将日军堵在直线上。“把圩堤挖断,不仅减慢了日军行军作战的速度,他们的机械化作战也难以发挥。新四军还在断堤前方,开挖深沟战壕,形成一个个暗火力点,以横向对敌纵向,以‘扇形’布局对付一个‘点’,靠这样的战术,多次打得日军落荒而逃。”邓应好介绍说。
“日军当时不知道这边是新四军,只看到在行军路上、阵地上丢弃的破草鞋,感觉跟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便给新四军起了个绰号‘草鞋兵’。他们到处说红杨树的‘草鞋兵’厉害。打那以后,几个月没敢到红杨树来。”史料中如此记载。
“战斗的胜利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给国民党造谣新四军‘游而不击’一个有力的回击。”谈起“皖南第一仗”的意义和影响,邓应好介绍,红杨树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战区的群众,在这之前,老百姓看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寇长驱直入,汉奸流氓为虎作伥,百姓颠沛流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万念俱灰。“新四军来了,不但使人们重返家园,还打败了鬼子,日军铁蹄下的皖南人民,开始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