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藏在深山中的土楼群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A07版:南陵·戴公山       上一篇    下一篇

芸 芸

对于用夯土筑就的房屋,我并不陌生。因小时候住的是草房,房屋的四面墙就是用土一层层打实垒筑起来的,包括内部的隔墙,也是用土一层层打实垒筑起来的,上面架梁钉椽盖上稻草,就是一处栖居之地。不过,这样的房子,仅有一层,在村庄也是零星的几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住的则是以土基砌墙、盖上大黑瓦的房子。但在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在青山环绕的山峪里,我见到了一大片黄泥巴垒起的房子,不,应该叫土楼,因为它又高又大。这扑面而来的土楼群,真是让人感到惊叹,没想到在这深山老林之中,还有这么多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民居,令我大开眼界。

阳产土楼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环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由于地势高,这里交通极为不便。尽管现在修了上山的公路,但盘山公路既陡峭又狭窄,弯道一个接一个。从景区大门开始排队,游客需七人乘坐一辆面包车,一辆接一辆往山上开。车辆行驶在树木蓊郁的山间道路上,只见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无数个看不到前路的急弯,“S”型走向的曲折道路,将人转得头昏眼花。遇到对向有车,在转弯处接连不断的鸣笛声,以及擦肩而过的呼啸声,吓得人魂飞魄散。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车程,却让人觉得有点漫长。此时,我脑海中开始萦绕着一个疑问:这山上的居民,为什么不选择在山脚下道路便捷的地方居住,却要跑到这深山老林中安家?是躲避战乱?还是另有他因?

待我气喘吁吁地走进寨子,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早已远去的原始古朴的农耕社会。只见这里九成以上的房屋皆由黄泥巴垒筑而成,有二层也有三层,窗户都很小,且方方正正。远看过去,像一座座碉堡,在葱茏如黛的青山映衬下,宛如一幅绝美的乡村版画。整个村落四面环山,沿山体而筑,依山势而建,最低处到最高处的土楼,垂直落差约50米,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显示出较强的立体感。寨中道路是用青石板铺就,踩着磨得溜光的不规则石条,忽上忽下穿梭在寨子里,感受到雄浑古朴无处不在。

那位于路边好似张开血盆大口的“水垌”,俗称“水井”。它是用石块砌成的圆形蓄水池,是村民做饭、洗衣、洗菜的地方。石上虽附着青苔,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可水却依然清澈如镜。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因水垌的水源是从山体岩层渗出,没有一点污染,自然清冽甘甜。还有那石磨、水碓、残垣断壁,无不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特别是那别具特色的黄色土楼,在跨越时空中,透见生活在这里的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了在这深山峡谷构建一块安身立命之地,先民不畏艰难、不惧风险、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数百年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以山中的青石筑基,取山上的红壤垒墙,用山上粗木架梁,采竹为筋,栉风沐雨建成土楼。为方便行走,村民上山采石,锤打磨平后,铺就寨中的道路。选择长而宽大的青石板,稳稳地架在溪流上构筑石桥,在此安逸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涤荡琐事的烦扰;在这里,可以放慢匆匆的脚步,去充分感受一回慢生活带来的无尽快乐。我的心中不免对先民的选择生发赞叹。

见我一脸惊讶的样子,导游解释道,阳产村为郑姓居地,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郑公狩猎到阳产,跟随他不离左右的猎犬,突然卧于阳产山坳,虽几番叱喝,却始终不愿返回。郑公出于好奇,放眼四望,见此处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便认为这的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起名阳产,“阳”意为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里意为陡峭,因为整个村坐落在山坡上。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姬友于郑,史称郑桓公,为郑氏开族第一世祖。三国时期,郑氏分支避乱于丹阳郡,宋代由歙北迁定潭而居。明末清初,第一百世祖孟留公,由定潭迁至阳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这里有四五百户人家,一千二百多人。村中现有住户186户,民居372栋。

阳产土楼建筑群始建于明代,部分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元代。历经漫长岁月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在阳产土楼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承启楼”。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土楼,外墙厚实坚固,内部布局严谨有序。整座土楼由一个大厅和四个小厅组成,每个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大厅是土楼的核心部分,是村民们聚会、议事、庆祝节日的场所。四个小厅则分别用于厨房、餐厅、卧室和储藏室。此外,还有“世泽楼”“福和楼”“南山楼”等,都各有各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由当地村民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土楼,秉承将当地人文思想和自然现状有机结合,成为我国历史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古老建筑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阳产土楼建筑群,不愧为中国土楼建筑的瑰宝,藏在深山人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