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陵县籍山镇仓溪村,连片稻田翻滚着绿浪。田埂上,潘美海正操控着大疆T60农业无人机,将有机肥颗粒均匀洒向稻田。“以前几十人干几天的活,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就搞定。”望着无人机在田垄间穿梭,他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
在仓溪村,提起潘美海这个名字,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1970年出生的普通农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更因12年前驰援四川雅安地震灾区的义举,与“安徽好人”的称号紧紧相连。
18人农机队的震区“逆行”
2013年5月5日,潘美海和农机手们在成都收割油菜。晚餐时,电视里雅安震后的画面让饭桌陷入沉寂:熟透的油菜烂在地里,武警官兵徒手挥镰抢收。“心里像被揪了一下,”潘美海回忆道,“我们有机器有手艺,怎么能袖手旁观?”
“灾区有难,咱不能不管!”他率先表态,其他17位伙伴当即响应。当晚,他们通过114查到芦山县农业局电话,郑重请缨:“我们有6台收割机,免费帮老乡收油菜!”电话那头,工作人员声音哽咽:“太感谢了!几万亩油菜等着收,你们是及时雨啊!”
次日清晨,6台收割机组成的车队向芦山进发。100多公里的路程,因余震和塌方,足足走了8小时。抵达龙门乡,顾不上歇口气,潘美海和伙伴们立刻跳上机器投入抢收。“天亮晚、天黑也晚,每天干足14小时,浑身浸透油菜籽味儿。”饿了啃一口自带的方便面,困了就在驾驶室蜷一会儿。
6天里,风餐露宿成了他们的常态。但震区老乡的热情却暖透了他们的心。“自己住帐篷,却总拉我们去家里吃饭,把腊肉、鸡蛋使劲往我们碗里塞。”潘美海声音微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大娘紧握我的手说‘你们是好人’,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
从9亩到945亩的“种粮梦”
2015年,看着父母日渐老去,在外奔波多年的潘美海做了一个决定:回家种粮。
“我是农民,根在土地。”最初,他只种植了自家的9亩田,凭着从小跟土地打交道的经验,第一年水稻就喜获丰收。“看着金灿灿的稻子,心里踏实。”但潘美海知道,单靠自家几亩田成不了事。
2017年,他牵头成立了南陵县美海种养综合家庭农场,整合周边零散地块,将种植规模扩大到420亩。“那时候最难的是协调土地,有些地块常年荒着,杂草比人高,得雇人一点点清;有的田埂垮了,灌溉水跑得到处都是,只能自己带着工具一点点修。”
更大的挑战在2021年——这一年,他成立了芜湖市西七圩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转型水稻有机种植。这条路异常艰难:禁用化肥农药,肥力全靠成本高昂数倍的有机肥;病虫害防治、除草非常依赖人工。夏季稻田如同蒸笼,温度高达40℃,人进去几分钟就汗流浃背。“当时真想放弃,可一想到能让更多人吃上放心粮,咬咬牙也得扛住。”潘美海说。
直到今年,潘美海的承包面积已达945亩,带动了周边数十位村民家门口就业。74岁的潘祥财是跟着潘美海干得最久的工人之一,平常就负责稻田抽放水和除草工作。“跟着美海,一年能挣4万块,稳定又踏实!”潘祥财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提升效率,50多岁的潘美海积极学习新技能,熟练掌握了农业无人机操作。“种地也得与时俱进,以前人工施肥打药效率低又累人,现在无人机一天能管几百亩。”他掏出手机展示操作证,自豪溢于言表。妻子王爱花则默默成为他的“后勤部长”,“他在外跑农田,我就在家做饭、管好工人伙食,让他没后顾之忧。”王爱花说。
靠着这股韧劲,潘美海的生态水稻慢慢打出了名气,虽然亩产只有五六百斤,但因品质好,总能卖出好价钱。“现在人都讲究健康,我就想让大家吃上真正安全的粮食。”如今,合作社一年的收入稳定在20万元左右。
眼下,他申报的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开工,“实现机插秧,生态稻产量还能提升,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富!”望着无垠的绿野,潘美海眼中充满期待。
把温暖种在乡邻心坎上
“美海这人,心善。”这是仓溪村村民对他的一致评价。
前年,同村邻居突患重病,家里为了治病几乎掏空积蓄,潘美海夫妻得知后,连夜凑齐1万元送去,“钱不多,能帮着挺过一阵是一阵。”
去年夏天,一位在朋友处做工的六旬老人上班途中遭遇车祸摔断腿,住院治疗费成了难题。潘美海听说后,当即揣着3000元赶到医院,塞给老人家属:“先治病,钱的事慢慢说。”
事后有人问他图啥,他摆摆手:“当年在雅安,素不相识的老乡都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吃,人活着,不就该互相帮衬吗?”这份源于震区感恩的回响,已内化为他日常的善行。
田间地头,潘美海的体贴也随处可见:遇到雨天,他会提前提醒工人们收工避雨;谁家里有急事,他从不扣工钱,还会主动多给些补贴……
从震区“逆行”的“爱心农机手”到家乡深耕的“生态种粮人”,潘美海用最朴实的行动,在田垄间种出丰饶的希望,也在乡邻心间播撒下持久的温暖。正如他那句平实却有力的话:“我没啥大本事,就想踏踏实实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脚下这片土地。”这份扎根乡土、心系家国的大爱与担当,无愧于“安徽好人”的称号。
阮拥新 吴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