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承孝安
清晨的银湖畔,晨练的老人沿着新修的环湖步道舒展筋骨,不远处的科创园里,年轻的科研人员已开启了新一天的技术攻关;午后的凤鸣湖边,孩子们在宜邻中心的游乐区嬉笑奔跑,湖面上几只水鸟掠过,漾起粼粼波光。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蓝绿交融、活力涌动的土地,几年前还是工业粗放蔓延、水质污染严重的“发展洼地”。
作为经开区的“原点”,银湖、凤鸣湖、蜻蜓湖周边14.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见证着芜湖工业的崛起。可近30年发展下来,“成长的烦恼”愈发刺眼:4864亩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仅0.89,厂房陈旧零散;城中村挤在厂区之间,雨污管网混接;湖面被蚕食,岸边被污染,老百姓路过都得绕着走。
破局的关键,藏在“五统一”的治理良方里。为进一步助力首位产业发展,根据全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依托经开区城北片区“三湖”周边湖泊岸线优良资源禀赋,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配套、统一供应,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独具特色的世界著名汽车城核心区。
规划是“先行棋”。经开区高起点开展“三湖”起步区城市设计,同步开展景观设计、水环境治理等专项规划,最终落进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里,真正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调整后,空间格局大变样:产业用地占比从20.7%降到12.8%,居住及配套设施用地从19.3%提至34.8%,生态绿地及水域用地比重由37.2%提高至40.2%,“公园城市”的框架一下子立了起来。“不是简单挪地方,是让生产、生活、生态各归其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土地收储是“关键招”。围绕“国际级智慧科创走廊”的定位,传统制造业企业被统一迁到江北、东区等工业集聚区;效益好又有前景的小企业,搬进桥北工业园新建的高标准厂房“工业上楼”;低效用地企业“一企一策”清退,原本散乱的土地渐渐归整。
开发建设跟着“品质走”。75个总投资约350亿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三湖”的底色越来越亮。“蓝绿交融的生态湖、精英荟萃的科创湾”不再是口号,创新资源往这儿聚,产学研用链条越拧越紧;芜湖凤鸣运动中心已确定选址,两座宜邻中心陆续建成,其中千岛湖路宜邻中心日均服务4000人次,生活的烟火气越来越浓。
配套短板“加速补”。35.4公里环湖路网串起“三湖”,迁改56.6公里高压线消除了“空中障碍”;银湖中学、上海世外裕安路小学和幼儿园拔地而起,芜湖第一医疗集团经开院区综合楼投入使用。“配套跟上来,生活才像样。现在下楼能逛公园,上学不用过马路,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 土生土长的城北居民王大爷感慨。
土地供应跟着“需求转”。收储征迁、前期开发、设施配套、土地供应、交付全流程统筹,2023年以来累计供应土地约850亩,基础设施、工业上楼、研创中心等项目用地全不愁。
如今再看“三湖”,答卷亮眼:工业产值突破3346.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000家,产业能级跃上新台阶;清理腾退工业用地1100亩,零部件共享产业园亩均税收从2021年42.2万元提升至2024年58.2万元,土地“含金量”大幅提升。湖水清了,岸线绿了,“省级生态修复示范片区”的牌子实至名归;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80%,产城融合指数在长三角同类片区里排前头。
“空间治理,不只是空间的调整,更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生。”从“三生”失调到“三生”共美,芜湖经开区“三湖”片区的蝶变,正是用“五统一”破题的生动实践。这背后,是自然资源工作从“空间供应者”到“治理者和管家”的转变,也为同类片区全域治理写下了可学可鉴的“芜湖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