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贾 吴琼 饶姣姣
虽是8月底,暑气仍盛。一大早,南陵县何湾镇南山村75岁的村民宋峰其拿着镰刀、扫帚,步行至离家500多米的南山上,清扫自家祖坟地。祖坟地正中位置,有一座特殊坟墓,张洁亚烈士便长眠于此。她虽与宋家毫无血缘关系,却被宋峰其当作“姑姑”,如亲人般守护。而从他的爷爷开始,宋家三代人已为张洁亚烈士守墓85载。
山间“偶遇”,宋家从此多了一位“亲人”
故事要从烽火连天的岁月说起。1940年4月,在日军对皖南的一次大规模扫荡中,年仅18岁的新四军女战士张洁亚身负重伤后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我爷爷来到山上,在一处草丛里无意中发现了张洁亚烈士遗体,当即决定将遗体带回去安置,后来又从新四军处得知其姓名身份。”宋峰其回忆说。爷爷将烈士遗体秘密埋葬在自家屋后的一个山坡上,为其立碑刻字。因为这个山坡不是自家的地块,为了让烈士的英灵得到慰藉,且出于安全考虑,爷爷专门将这块山地买了下来。至今,宋峰其家还保留着当年爷爷购买山地的地契。
“张洁亚烈士跟父亲年龄差不多,爷爷把她当女儿看,让我们小一辈叫她‘姑姑’。他还要我们逢年过节,一定要当自己家人一样供奉祭奠。”爷爷的叮嘱犹在耳畔。宋峰其记得,自儿时起,每年清明、冬至及春节祭祖,自己都会随家人祭拜烈士张洁亚,家人们内心都对她充满敬意和爱戴。
“草长得很快,我们每年都要给墓地砍草、清扫,即便我外出打工,老伴在家也会打点好一切。”宋峰其说,老伴家与宋家是故交,儿时常来玩,她从小就跟着去墓地祭拜这位烈士“姑姑”了。
青山埋忠骨,明月照英魂。苍翠的南山下,烈士墓静静伫立在一条小路旁,周围林深茂密,环境清幽,墓前几无杂草,坟冢上长出了几棵高大的李树,那是岁月的见证。青石墓碑端正地立着,字迹虽模糊,但仍可辨:“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三支队司令部军需处出纳员张洁亚墓。”
宋峰其用手中的毛巾擦拭着墓碑上的灰尘,嘴里喃喃道:“从1940年到如今,烈士墓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墓碑10年前歪倒了一些,我和儿子将墓碑重新扶正固定好。”
紧挨烈士墓的左右两侧,分别埋葬着宋峰其的父亲宋德玉及母亲和外婆,爷爷宋满昌墓地距离张洁亚烈士墓也不远。
告慰英魂,烈士家人找到了
青山依旧,日月新天。南山脚下的时光静静流淌,张洁亚也早已成为宋氏一族的成员。然而,宋家人一直有个心结:烈士是哪里人,家人在哪里?为此,宋家三代四处打听,看到有外人进山就主动求助,但始终杳无音信。
2019年的一天,何湾镇退伍军人胡食万得知宋家三代守护烈士墓一事,深受感动,遂前往祭拜张洁亚烈士,并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帮助烈士找到家人,以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在我心里,烈士埋在我们老家,为守卫我们的祖辈而牺牲,她就是我的亲人。”胡食万说。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寻找,经过无数次查阅资料,终于在“中华英烈网”上,搜到了一条有效线索:“张洁亚,女,籍贯为上海市嘉定区,出生于1922年4月,共产党员,属于新四军三支队,职位是会计,1940年4月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于皖南繁昌(葬地无记录)。”烈士生前部队、职务和年龄完全对得上,胡食万非常兴奋。
根据这条线索,胡食万与上海普陀区政府地方志办取得联系,确定了烈士的家乡在如今的上海市普陀区长征街道。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相关信息被张洁亚家人看到,家人激动万分。
2019年8月13日,张洁亚79岁的妹妹及侄子、侄孙女等几位亲人从上海辗转来到南山脚下。他们带来了黄浦江的水、家乡的泥土、大米及饱含亲人思念与告慰的祭品,在张洁亚烈士墓前一一摆放。跨越79年时光的重逢团聚,倾诉着无尽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宋峰其一家及胡食万心中感慨万千。
代代传承,烈士的“亲人”越来越多
历史从来没有忘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朵战火中的玫瑰穿越历史硝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通往墓地的蜿蜒小路修成水泥路,烈士事迹被制成展板竖在墓旁,张洁亚的名字被永久镌刻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的新四军广场及南陵何湾镇革命英烈墙上……
随着宋氏三代守护墓地的事迹逐渐传开,越来越多人慕名前往南山对张洁亚烈士进行瞻仰、祭拜,一束花、一个注目、一个鞠躬,既是对烈士的敬意,亦是对历史的缅怀。志愿者胡食万每年回老家祭祖,都会专门到南山下祭拜张洁亚烈士。
张洁亚不再孤独,不再默默无闻。宋峰其一家为之高兴,深感安慰。他们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守护好墓地。
宋峰其年事渐高,但对张洁亚墓地的守护传承毫不担心。他说,儿子、孙子们对这位“姑奶奶”“姑太太”的事迹都很清楚,家庭最早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从这个墓地开始的。“她是烈士,是守护我们这里牺牲的,她就是我们的亲人,宋家定会代代守下去。”宋峰其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