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唐朝的七夕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8版:繁昌·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兰风

唐朝时期,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其起源与星宿崇拜以及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紧密相连。早在《诗经》中便有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历经岁月流转,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至唐朝时已深入人心。

乞巧,无疑是唐朝七夕节最为重要的习俗。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代,“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到了唐朝,这一习俗愈发盛行。七夕之夜,月光如水,女子们身着华服,手持五色丝线与特制的七孔针、九孔针,在庭院中对月穿针。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中生动描绘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那无数女子竞相穿针引线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谁能又快又准地将丝线穿过针孔,谁便被视为“得巧”之人,这象征着获得了织女赐予的灵巧手艺,也是女子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除了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在唐朝也颇为流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到了唐朝,这一习俗又有了新变化。唐末五代时期文学家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七夕当晚,女子们将蜘蛛放入小盒,次日清晨观察蛛网,以其疏密判断是否得巧,这种方式为乞巧增添了更多趣味与神秘色彩。

唐朝七夕,宫廷中的庆祝活动尤为奢华隆重。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宫廷中以锦缎搭建起巍峨的乞巧楼,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十人。妃嫔们身着艳丽服饰,在楼上陈设瓜果美酒,祭祀牛郎织女二星,而后进行穿针乞巧。其间,清商之曲悠扬飘荡,宴乐通宵达旦。这种奢华的庆祝方式,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在唐朝,七夕节不仅是女子乞巧的节日,更与爱情紧密相连。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的七夕密誓,成为千古佳话。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也有相关描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长生殿本是祭祀神灵的斋殿,在七夕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祭祀织女后,许下“世世为夫妇”的誓言。这一故事,为七夕节增添了浪漫而庄重的爱情色彩。

唐朝诗歌繁荣,众多诗人以七夕为主题创作了大量佳作。这些诗作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与情感。祖咏《七夕》中“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写出了闺中女子向织女乞巧,直至夜深仍意犹未尽的虔诚;权德舆《七夕》里“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既展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奇幻,又描绘了家人月下穿针拜织女的场景;杜牧《秋夕》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通过描绘宫女在七夕夜的孤寂,从侧面反映出七夕节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在唐诗的渲染下,七夕节的浪漫与诗意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流传千古,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