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欢
儿子小凡即将升入初中,这是他第一次离家住校,为他打点行囊时,我的思绪不由飘回到三十年前。
那时,我正值豆蔻年华,开学的行囊中,除了衣物被褥,还有一袋面粉。开学当天,先将面粉送到学校食堂,过秤,换取相应斤两的粮票,以便在食堂就餐。记得当时一份米饭是一两粮票,一份炒土豆丝是二两,半荤半素是三两,小酥肉排骨之类是四两粮票。
如今的学校,早已不用扛着米面换粮票,不仅不用粮票,甚至现金也用不上了。儿子所在的初中更是实现了“校园智能化”,一张校园卡就可以通行全校,不仅可以在校内各个食堂窗口、售卖机、小卖部刷卡消费,还整合了电话卡、洗衣卡、门禁等多场景应用。学校食堂是一栋三层小楼,中式点心、西餐面点、特色小炒,应有尽有;吃饭也不用自带饭盒和勺子,食堂提供消毒后的洁净餐具,和在外面餐厅就餐一样方便。
当年的开学行囊中,我的被褥和凉席是家里现成的,妈妈将家里最新最漂亮的床单和被套塞进了我的行囊。如今,儿子的床上用品都是我为他新买的,枕套、被套、床笠是他最喜欢的航天系列三件套,我还特意为他买了一张价值不菲的床垫,这可比凉席睡着舒服多了。另外,睡衣、眼罩、耳塞,也都塞进了他的行囊,让他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舒适。
洗衣粉曾是过去学生的必备之物,如今儿子的行囊中却用不着它。儿子所在的中学配有敞亮的洗衣房,只需将脏衣服投入洗衣柜中,第二天就可以刷卡拿到洗净烘干并折好的衣物,每次10元可洗5件衣物,这大大释放了孩子学习和运动的时间,也让我放心不少。
装行李的包裹,30年前是红白蓝的编织袋,或是木箱、皮箱。当年,妈妈把家里最漂亮的那个红色皮箱给我装行囊,皮面崭新闪亮,八个角都有金色的金属条镶边,那在当时可是新潮物件。而如今,那样的箱子早已难觅踪影,成为照片中的老古董了,取而代之的是轻便的带滚轮的拖杆行李箱。儿子的行李箱是24寸的,时尚耐用,已随我们出国旅行多次,大小刚好可以放在宿舍床底的行李架上。
除了衣物、牛奶,我还在儿子的行囊中放入了球拍、泳裤。儿子爱运动,学校里有多个室内室外球场,还有标准游泳池,可以让他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
看着儿子的行囊,我不禁感慨如今孩子的幸福生活。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开学的行囊悄然更迭,但永恒不变的,是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求、对成长的执着,以及迈向未来时的斗志昂扬。